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1 绪论 | 第12-24页 |
1.1 选题背景与依据 | 第12-14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2.1 理论意义 | 第14页 |
1.2.2 实践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3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| 第15-19页 |
1.3.1 研究区域概况 | 第15-18页 |
1.3.2 数据来源 | 第18-19页 |
1.4 研究方法与内容 | 第19-21页 |
1.4.1 研究方法论 | 第19-20页 |
1.4.2 具体采用的技术方法 | 第20页 |
1.4.3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0-21页 |
1.5 技术路线 | 第21-24页 |
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24-34页 |
2.1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24-27页 |
2.1.1 资源型城市研究综述 | 第24-25页 |
2.1.2 城镇化的研究综述 | 第25-27页 |
2.2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27-31页 |
2.2.1 资源型城市的研究综述 | 第27-29页 |
2.2.2 城镇化研究综述 | 第29-31页 |
2.2.3 山西省相关研究综述 | 第31页 |
2.3 启示 | 第31-34页 |
3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| 第34-38页 |
3.1 相关概念辨析 | 第34-35页 |
3.2 理论基础 | 第35-38页 |
3.2.1 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理论 | 第35页 |
3.2.2 城镇化基本理论 | 第35-36页 |
3.2.3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| 第36页 |
3.2.4 城乡协调理论 | 第36-37页 |
3.2.5 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37-38页 |
4 现状问题与转型发展困境 | 第38-50页 |
4.1 现状与问题 | 第38-45页 |
4.1.1 经济效益现状与问题 | 第38-39页 |
4.1.2 产业结构现状与问题 | 第39-40页 |
4.1.3 基础规模现状与问题 | 第40-42页 |
4.1.4 社会事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| 第42页 |
4.1.5 城乡统筹发展现状与问题 | 第42-43页 |
4.1.6 资源环境现状与问题 | 第43-44页 |
4.1.7 交通条件现状与问题 | 第44-45页 |
4.2 转型发展困境 | 第45-50页 |
4.2.1 资源转型困境 | 第45-46页 |
4.2.2 产业升级困境 | 第46-47页 |
4.2.3 利益主体的博弈困境 | 第47-48页 |
4.2.4 县域间经济协调困境 | 第48-50页 |
5 资源转型背景下吕梁市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 | 第50-66页 |
5.1 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 | 第50-54页 |
5.1.1 评价理念 | 第50页 |
5.1.2 指标体系 | 第50-52页 |
5.1.3 评价方法 | 第52-54页 |
5.2 结果分析 | 第54-66页 |
5.2.1 时间特征分析 | 第54-56页 |
5.2.2 空间分异特征分析 | 第56-66页 |
6 吕梁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 | 第66-78页 |
6.1 动力因子分析 | 第66-68页 |
6.1.1 研究方法 | 第66页 |
6.1.2 结果分析 | 第66-68页 |
6.2 各动力因子发挥的作用分析 | 第68-71页 |
6.2.1 资源节约与经济效益提升因子作用 | 第68-69页 |
6.2.2 环境友好与城乡统筹因子作用 | 第69-70页 |
6.2.3 环境保护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因子作用 | 第70-71页 |
6.2.4 农业现代化作用 | 第71页 |
6.3 动力因子综合作用分析 | 第71-78页 |
6.3.1 资源节约与经济效益提升激励城镇化质量提升 | 第73页 |
6.3.2 环境友好与城乡统筹激励城镇化质量提升 | 第73-74页 |
6.3.3 环境保护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激励城镇化质量提升 | 第74-75页 |
6.3.4 农业现代化促进城镇化量变 | 第75页 |
6.3.5 政府行为引导推动城镇化质量提升 | 第75-78页 |
7 吕梁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| 第78-84页 |
7.1 优化县域城镇空间布局 | 第78页 |
7.2 合理利用煤炭资源,提升煤炭经济效益 | 第78-79页 |
7.3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,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| 第79-80页 |
7.4 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| 第80-82页 |
7.5 发展现代农业,稳定农业基础地位 | 第82页 |
7.6 加强政府引导,建设服务型政府 | 第82-84页 |
8 结语 | 第84-86页 |
8.1 主要结论 | 第84-85页 |
8.2 创新点 | 第85页 |
8.3 不足与改进 | 第85-8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6-9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| 第92-93页 |
致谢 | 第93-9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