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5-7页 |
摘要 | 第7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1 引言 | 第13-25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3-15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3-15页 |
1.1.2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5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21页 |
1.2.1 国内外文献检索情况 | 第15-18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| 第18-19页 |
1.2.3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| 第19-21页 |
1.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基本思路 | 第21-25页 |
1.3.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1-22页 |
1.3.2 论文的基本思路 | 第22-25页 |
2 国内外铁路乘用车物流现状 | 第25-33页 |
2.1 国外铁路乘用车物流发展状况 | 第25-27页 |
2.1.1 北美乘用车物流发展状况 | 第25-26页 |
2.1.2 欧洲乘用车物流发展状况 | 第26页 |
2.1.3 澳洲乘用车物流发展状况 | 第26-27页 |
2.2 国内铁路乘用车物流发展现状 | 第27-31页 |
2.2.1 我国乘用车物流现状分析 | 第27-28页 |
2.2.2 铁路乘用车物流发展现状 | 第28-30页 |
2.2.3 铁路乘用车物流基地现状分析 | 第30-31页 |
2.3 铁路乘用车物流基地存在的问题 | 第31-33页 |
3 铁路乘用车物流基地作业区布局优化的内涵分析 | 第33-41页 |
3.1 乘用车物流的概念 | 第33-34页 |
3.1.1 乘用车 | 第33页 |
3.1.2 乘用车物流 | 第33-34页 |
3.2 铁路乘用车物流基地作业区能力协调配置的含义 | 第34-35页 |
3.2.1 协调配置的定义 | 第34页 |
3.2.2 能力协调配置原则 | 第34-35页 |
3.3 铁路乘用车物流基地作业区布局优化的研究内容 | 第35-41页 |
3.3.1 铁路乘用车物流基地作业区现有能力配置情况分析 | 第35-36页 |
3.3.2 铁路乘用车物流基地作业区设置 | 第36-37页 |
3.3.3 铁路乘用车物流基地基本作业流程分析 | 第37-38页 |
3.3.4 铁路乘用车物流基地作业区布局优化的基本思路 | 第38-41页 |
4 铁路乘用车物流基地作业区能力协调配置 | 第41-53页 |
4.1 能力协调的影响因素 | 第41-42页 |
4.1.1 作业区配置 | 第41页 |
4.1.2 物流服务 | 第41-42页 |
4.1.3 铁路乘用车物流基地运作与管理 | 第42页 |
4.2 铁路乘用车物流基地作业区能力协调的相关理论方法 | 第42-44页 |
4.2.1 系统工程学 | 第42-43页 |
4.2.2 协同学理论 | 第43页 |
4.2.3 模糊理论 | 第43-44页 |
4.3 铁路乘用车物流基地作业区能力分析 | 第44-46页 |
4.3.1 装卸区作业能力分析 | 第44-45页 |
4.3.2 存车区作业能力分析 | 第45页 |
4.3.3 交付区作业能力分析 | 第45-46页 |
4.4 铁路乘用车物流基地作业区面积计算 | 第46-49页 |
4.4.1 装卸区面积计算 | 第46-47页 |
4.4.2 存车区面积计算 | 第47页 |
4.4.3 交付区面积计算 | 第47-48页 |
4.4.4 综合配套服务区面积估算 | 第48-49页 |
4.5 铁路乘用车物流基地作业区能力协调配置模型的建立 | 第49-53页 |
4.5.1 协调度的概念 | 第49页 |
4.5.2 协调度的计算 | 第49-50页 |
4.5.3 能力协调度模型的构建 | 第50-53页 |
5 铁路乘用车物流基地作业区布局优化 | 第53-69页 |
5.1 铁路乘用车物流基地作业区布局优化的目标、原则 | 第53-54页 |
5.1.1 铁路乘用车物流基地作业区布局优化的目标 | 第53-54页 |
5.1.2 铁路乘用车物流基地作业区布局优化的原则 | 第54页 |
5.2 铁路乘用车物流基地作业区布局优化的基本思路 | 第54-57页 |
5.2.1 铁路乘用车物流基地作业区布局方法介绍 | 第54-55页 |
5.2.2 铁路乘用车物流基地作业区布局方法选择与布局思路 | 第55-57页 |
5.3 SLP方法在铁路乘用车物流基地作业区布局优化中的应用 | 第57-61页 |
5.3.1 SLP方法的基本要素 | 第57-58页 |
5.3.2 铁路乘用车物流基地作业区相关性分析 | 第58-61页 |
5.4 作业区布局优化模型构建与求解算法设计 | 第61-69页 |
5.4.1 作业区布局优化目标 | 第61-62页 |
5.4.2 作业区布局优化模型的假设 | 第62-63页 |
5.4.3 作业区布局优化模型的目标函数 | 第63-65页 |
5.4.4 遗传算法求解设计 | 第65-69页 |
6 广州物流基地作业区布局优化案例分析 | 第69-87页 |
6.1 广州物流基地概况 | 第69-73页 |
6.1.1 广州物流基地简介 | 第69-72页 |
6.1.2 广州物流基地现有作业区设置及能力协调度分析 | 第72-73页 |
6.2 广州物流基地作业区能力协调配置 | 第73-79页 |
6.2.1 广州物流基地作业区设置 | 第73-74页 |
6.2.2 广州物流基地作业能力协调配置模型求解 | 第74-77页 |
6.2.3 广州物流基地作业区面积计算 | 第77-79页 |
6.3 广州物流基地作业区布局协调配置 | 第79-87页 |
6.3.1 广州物流基地设施相关性分析 | 第79-82页 |
6.3.2 广州物流基地作业区布局优化方案 | 第82-86页 |
6.3.3 广州物流基地作业区布局优化方案评价 | 第86-87页 |
7 总结与展望 | 第87-89页 |
7.1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| 第87-88页 |
7.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| 第88-8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9-93页 |
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93-97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9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