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6页 |
英文摘要 | 第6-8页 |
1. 引言 | 第12-14页 |
2. 文献综述 | 第14-30页 |
2.1 药物成瘾 | 第14-17页 |
2.1.1 药物成瘾机制 | 第14-15页 |
2.1.2 药物成瘾的测量 | 第15-16页 |
2.1.3 药物成瘾与注意偏向 | 第16-17页 |
2.2 复吸倾向 | 第17-21页 |
2.2.1 复吸倾向的形成机制 | 第18页 |
2.2.2 复吸倾向的影响因素 | 第18-20页 |
2.2.3 复吸倾向的测量与干预 | 第20-21页 |
2.3 注意偏向 | 第21-30页 |
2.3.1 注意偏向的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 | 第22-24页 |
2.3.2 注意偏向训练 | 第24-25页 |
2.3.3 加入不确定因素的新的注意偏向研究 | 第25-30页 |
3.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| 第30-33页 |
3.1 问题的提出 | 第30-31页 |
3.1.1 注意偏向训练在毒品成瘾个体中的干预效果 | 第30页 |
3.1.2 加入不确定性因素的注意偏向训练的干预效果 | 第30-31页 |
3.1.3 注意偏向训练对戒断期吸毒人员复吸倾向干预的长期效果 | 第31页 |
3.2 研究意义 | 第31-32页 |
3.2.1 理论意义 | 第31-32页 |
3.2.2 实践意义 | 第32页 |
3.3 研究假设 | 第32-33页 |
4. 研究方法 | 第33-40页 |
4.1 被试 | 第33页 |
4.2 研究工具 | 第33-37页 |
4.2.1 训练材料选取 | 第33-34页 |
4.2.2 注意偏向测验 | 第34-35页 |
4.2.3 内隐联想测验 | 第35页 |
4.2.4 应对方式问卷 | 第35-36页 |
4.2.5 复吸倾向问卷 | 第36页 |
4.2.6 情绪正负性量表 | 第36-37页 |
4.2.7 生理指标测量 | 第37页 |
4.3 训练干预程序 | 第37-38页 |
4.3.1 经典训练模式 | 第37-38页 |
4.3.2 改进训练模式 | 第38页 |
4.4 研究设计 | 第38-39页 |
4.5 数据分析 | 第39-40页 |
5. 结果 | 第40-56页 |
5.1 材料评定结果 | 第40页 |
5.2 人口学资料统计 | 第40-41页 |
5.3 干预训练对注意偏向的影响 | 第41-43页 |
5.3.1 训练前后注意偏向得分对比检验 | 第42页 |
5.3.2 不同训练组注意偏向得分对比检验 | 第42-43页 |
5.4 干预训练对内隐态度的影响 | 第43-47页 |
5.4.1 训练前后d分数对比检验 | 第44页 |
5.4.2 不同训练组d分数对比检验 | 第44-47页 |
5.5 干预训练对情绪正负性的影响 | 第47-50页 |
5.5.1 训练前后情绪正负性对比检验 | 第47-48页 |
5.5.2 不同训练组情绪正负性对比检验 | 第48-50页 |
5.6 干预训练对复吸分数的影响 | 第50-52页 |
5.6.1 训练前后复吸分数对比检验 | 第50-51页 |
5.6.2 不同训练组复吸分数对比检验 | 第51-52页 |
5.7 干预训练对应对方式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5.7.1 训练前后应对方式得分对比检验 | 第52页 |
5.7.2 不同训练组应对方式得分对比检验 | 第52-53页 |
5.8 干预训练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| 第53-55页 |
5.8.1 训练前后生理指标对比检验 | 第53-54页 |
5.8.2 不同训练组生理指标对比检验 | 第54-55页 |
5.9 干预训练的追踪效果 | 第55-56页 |
6. 讨论 | 第56-68页 |
6.1 注意偏向训练的效果探讨 | 第56-62页 |
6.1.1 注意偏向训练对复吸倾向的改善效果 | 第56-59页 |
6.1.2 训练方式和训练强度对复吸倾向的改善效果 | 第59-61页 |
6.1.3 注意偏向训练的效果追踪 | 第61-62页 |
6.2 注意偏向训练有效性机制探讨 | 第62-66页 |
6.3 研究局限及展望 | 第66-68页 |
7. 结论 | 第68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4页 |
附录 | 第74-77页 |
致谢 | 第77-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