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--各种类型园林论文

低干预环境下城市公园设计探讨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8页
引言第17-19页
第一章 绪论第19-26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环境问题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价值观念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现实需求第20-21页
    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目的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研究意义第22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第22-23页
    1.4 研究方法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文献案例研究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实地考察调研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类比分析方法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4 实例探索与实践第24-25页
    1.5 研究框架第25-26页
第二章 相关研究进展和本论文研究重点第26-41页
    2.1 基本概念界定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城市公园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低干预理念第26-27页
    2.2 城市公园建设历程和存在的问题第27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国外城市公园建设历程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国内城市公园建设现状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城市公园建设存在的问题第31-34页
    2.3 相关理论研究进展及本论文研究重点第34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低干预的提出及本论文研究重点第37-41页
第三章 低干预环境下城市公园设计基础研究分析第41-51页
    3.1 低干预环境下城市公园设计理论依据第41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内涵与启示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与启示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再生设计理论的内涵与启示第44-45页
    3.2 低干预环境下城市公园设计基本原则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合理利用地方资源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巧妙引导自然做功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显露自然演变过程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保留地域历史文脉第46-47页
    3.3 低干预环境下城市公园设计控制要素第47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规划层面要素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设计层面要素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技术层面要素第49-51页
第四章 低干预环境下城市公园设计的实施途径探讨第51-88页
    4.1 宏观——空间格局规划第51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生态格局规划第52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使用功能规划第56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景观形态规划第60-64页
    4.2 中观——专项系统设计第64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场地设计第64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建筑与道路系统设计第66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排水系统设计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植物配置设计第70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基础设施设计第73-76页
    4.3 微观——工程技术措施第76-8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土壤修复改良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生态驳岸处理第77-8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湿地群落恢复第81-8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浮床植物技术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雨水滞留措施第85-88页
第五章 低干预环境下城市公园案例实践----以长沙《巴溪洲水上乐园》为例第88-103页
    5.1 项目概况第88-9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项目区位第88-8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现状分析第89-90页
    5.2 低干预环境下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策略第90-9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设计原则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设计策略第91-92页
    5.3 低干预环境下的设计手法第92-10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合理的空间格局规划第92-9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专项系统设计的方法第94-9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工程技术措施的应用第99-101页
    5.4 感悟第101-103页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03-105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103-104页
    6.2 展望第104-105页
参考文献第105-109页
附录一第109-110页
附录二第110-111页
致谢第111页

论文共11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地域文化中传统民俗在民居空间中的体现--以高椅村为例
下一篇:关于恩阳古镇历史景观的现状与再利用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