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域文化中传统民俗在民居空间中的体现--以高椅村为例
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. 绪论 | 第9-12页 |
1.1 论题研究的缘起 | 第9页 |
1.2 论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9页 |
1.3 论题研究的内容和主要力 | 第9-10页 |
1.4 国内已发生的现状和国外研究对比 | 第10-12页 |
2. 地域文化特征和理论支撑 | 第12-16页 |
2.1 地域文化基本特征和现状 | 第12-13页 |
2.2 “文化活体论”的可靠性 | 第13-14页 |
2.3 民俗文化在地域文化中的地位和关系 | 第14-16页 |
3. 中国传统民俗的衍变 | 第16-22页 |
3.1 原始信仰敬畏的留存 | 第16-19页 |
3.1.1 传统的文化特质在高椅村中的继承和发扬 | 第17-19页 |
3.2 高椅村宗祠文化表现 | 第19-20页 |
3.2.1 “二甲”房派和“十甲”房派的由来 | 第19-20页 |
3.3 高椅村的民族多元性特质 | 第20-22页 |
4. 高椅村聚落空间特色分析 | 第22-33页 |
4.1 概况 | 第22-28页 |
4.2 村落道路格局分析 | 第28-29页 |
4.3 传统风水在高椅村格局影响 | 第29-30页 |
4.4 村与寨的衍变 | 第30-31页 |
4.5 教化意义的公共设施—凉亭 | 第31页 |
4.6 小结 | 第31-33页 |
5. 住宅空间特色分析 | 第33-42页 |
5.1 住宅基本制式特点 | 第33-37页 |
5.1.1 窨子房的形制特点 | 第33-35页 |
5.1.2 木楼房的形制特点 | 第35页 |
5.1.3 兄弟家庭同住习俗 | 第35-36页 |
5.1.4 石板与青砖在住宅中运用的意义 | 第36-37页 |
5.1.5 中西文化碰撞式的住宅 | 第37页 |
5.2 住宅功能与构成 | 第37-41页 |
5.2.1 堂屋在住宅使用中的作用 | 第38页 |
5.2.2 火铺屋的独特性 | 第38-39页 |
5.2.3 花厅的作用 | 第39页 |
5.2.4 谷仓的独立性 | 第39页 |
5.2.5 住宅群聚落构成的情趣 | 第39-41页 |
5.3 小结 | 第41-42页 |
6 当地建房的传统民俗 | 第42-46页 |
6.1 升梁踩栋 | 第42-44页 |
6.2 营造规矩 | 第44-46页 |
7 案例解析:杨村长住宅改造 | 第46-48页 |
7.1 小结 | 第47-48页 |
结语 | 第48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2页 |
附录 | 第52-58页 |
致谢 | 第58-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