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30页 |
1.1 引言 | 第12-14页 |
1.2 屈曲约束支撑的发展和应用 | 第14-22页 |
1.2.1 屈曲约束支撑的基本构造 | 第14-16页 |
1.2.2 屈曲约束支撑的分类 | 第16-17页 |
1.2.3 屈曲约束支撑的耗能原理 | 第17-18页 |
1.2.4 屈曲约束支撑的特性 | 第18页 |
1.2.5 屈曲约束支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应用 | 第18-22页 |
1.3 屈曲约束支撑框架结构的设计理论方法 | 第22-27页 |
1.3.1 基于刚度比的设计方法 | 第22-23页 |
1.3.2 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 | 第23-25页 |
1.3.3 基于能量的设计方法 | 第25-26页 |
1.3.4 基于位移降低率的性能化设计方法 | 第26-27页 |
1.4 本文研究内容及思路 | 第27-30页 |
第二章 屈曲约束支撑的设计构造理论 | 第30-48页 |
2.1 屈曲约束支撑的工作原理 | 第30页 |
2.2 屈曲约束支撑的稳定理论 | 第30-37页 |
2.2.1 支撑构件的整体稳定 | 第31-34页 |
2.2.2 内核单元的自身稳定 | 第34-36页 |
2.2.3 内核单元杆端无约束区扭转失稳 | 第36-37页 |
2.3 屈曲约束支撑其他设计相关参数 | 第37-43页 |
2.3.1 屈曲约束支撑等效截面面积 | 第37-40页 |
2.3.2 屈曲约束支撑间隙分析 | 第40-42页 |
2.3.3 内核单元与约束机制接触处的摩擦系数 | 第42页 |
2.3.4 内核单元初始弯曲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2.4 支撑承载力设计 | 第43-45页 |
2.4.1 设计承载力 | 第43-44页 |
2.4.2 屈服承载力 | 第44页 |
2.4.3 极限承载力 | 第44-45页 |
2.5 支撑节点设计要求 | 第45-46页 |
2.5.1 螺栓连接 | 第45-46页 |
2.5.2 焊接连接 | 第46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46-48页 |
第三章 基于附加刚度需求的屈曲约束支撑减震结构设计方法 | 第48-68页 |
3.1 需求附加刚度计算 | 第48-53页 |
3.2 支撑的布置原则 | 第53-54页 |
3.3 工程实例分析 | 第54-67页 |
3.3.1 工程概况 | 第54页 |
3.3.2 非减震结构基本参数确定 | 第54-56页 |
3.3.3 需求附加弹性刚度计算 | 第56-59页 |
3.3.4 减震结构抗震性能评价 | 第59-67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67-68页 |
第四章 基于附加刚度和附加阻尼比需求的屈曲约束支撑减震结构设计方法 | 第68-106页 |
4.1 基本计算参数确定 | 第68-69页 |
4.2 不同阶段周期范围计算公式推导 | 第69-79页 |
4.2.1 第一阶段周期范围计算公式推导 | 第70-71页 |
4.2.2 第二阶段周期范围计算公式推导 | 第71-72页 |
4.2.3 第三阶段周期范围计算公式推导 | 第72-74页 |
4.2.4 第四阶段周期范围计算公式推导 | 第74-75页 |
4.2.5 第一错位段周期范围计算公式推导 | 第75-76页 |
4.2.6 第二错位段周期范围计算公式推导 | 第76-77页 |
4.2.7 第三错位段周期范围计算公式推导 | 第77-79页 |
4.3 等效线性化处理 | 第79-82页 |
4.3.1 等效线性化在ETABS、SAP2000中的实现过程 | 第80-81页 |
4.3.2 等效线性化在PKPM中的实现过程 | 第81-82页 |
4.4 附加有效阻尼比计算 | 第82-83页 |
4.5 附加等效刚度计算 | 第83-84页 |
4.6 工程设计实例及分析 | 第84-103页 |
4.6.1 工程概况 | 第84-85页 |
4.6.2 消能减震加固设计要点 | 第85-86页 |
4.6.3 目标变形值下的附加等效刚度及附加有效阻尼比相关性曲线确定 | 第86-87页 |
4.6.4 屈曲约束支撑等效刚度迭代计算 | 第87-88页 |
4.6.5 附加等效刚度及附加有效阻尼比验算 | 第88-92页 |
4.6.6 多遇地震作用下时程分析 | 第92-95页 |
4.6.7 屈曲约束支撑加固后结构能量分布与耗散分析 | 第95-98页 |
4.6.8 屈曲约束支撑加固后结构罕遇地震作用下时程分析 | 第98-103页 |
4.7 消能子结构构件设计 | 第103-104页 |
4.7.1 子结构框架梁设计 | 第103-104页 |
4.7.2 子结构框架柱设计 | 第104页 |
4.8 本章小结 | 第104-106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06-108页 |
致谢 | 第108-10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9-11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1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