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缩略词表 | 第11-12页 |
1 前言 | 第12-21页 |
1.1 课题的提出 | 第12-13页 |
1.2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在十字花科蔬菜的应用研究 | 第13-16页 |
1.2.1 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形态特征 | 第13-14页 |
1.2.2 雄性不育的主要来源 | 第14-15页 |
1.2.3 细胞质雄性不育的主要类型 | 第15页 |
1.2.4 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种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| 第15-16页 |
1.3 分子标记在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中的应用 | 第16页 |
1.4 菜薹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的研究进展 | 第16-20页 |
1.4.1 杂种优势的概念 | 第16-17页 |
1.4.2 杂种优势研究利用 | 第17页 |
1.4.3 杂种优势产生的原因 | 第17-18页 |
1.4.4 配合力的概念 | 第18-19页 |
1.4.5 配合力的分析方法与研究进展 | 第19页 |
1.4.6 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研究 | 第19-20页 |
1.5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20-21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21-26页 |
2.1 白菜薹杂种优势的研究与利用 | 第21-23页 |
2.1.1 实验材料 | 第21-22页 |
2.1.2 田间试验设计 | 第22页 |
2.1.3 杂种优势、配合力的分析 | 第22-23页 |
2.2 SSR分子标记基于亲本间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 | 第23-25页 |
2.2.1 亲本材料的DNA提取 | 第23-24页 |
2.2.2 PCR扩增 | 第24页 |
2.2.3 PAGE电泳检测PCR产物 | 第24-25页 |
2.3 不育系 15A、16A及其对应的保持系 15、16的比较 | 第25-26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26-56页 |
3.1 杂种优势的分析 | 第26-37页 |
3.1.1 各性状的杂种优势的分析 | 第26-27页 |
3.1.2 各个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分析 | 第27-37页 |
3.2 配合力的分析 | 第37-45页 |
3.2.1 各性状的配合力方差分析 | 第37-38页 |
3.2.2 亲本一般配合力的效应分析 | 第38-39页 |
3.2.3 杂交组合各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| 第39-43页 |
3.2.4 遗传参数估计分析 | 第43-44页 |
3.2.5 优良组合的筛选与评价 | 第44-45页 |
3.3 各性状相关性分析 | 第45-48页 |
3.3.1 与产量相关的灰色关联分析 | 第45-46页 |
3.3.2 单株产量与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| 第46-47页 |
3.3.3 杂交组合材料的叶片颜色与品质性状的关联分析 | 第47-48页 |
3.4 亲本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 | 第48-51页 |
3.5 不育系 15A、16A及其对应的保持系 15、16的比较 | 第51-56页 |
3.5.1 花器官形态学观察 | 第51-52页 |
3.5.2 花粉活力的测定 | 第52-53页 |
3.5.3 不育系及其对应保持系特异引物的PCR检测 | 第53页 |
3.5.4 物候期的比较 | 第53-54页 |
3.5.5 结荚形态的比较 | 第54-56页 |
4 讨论 | 第56-61页 |
4.1 白菜薹杂种优势的分析 | 第56-57页 |
4.2 配合力及遗传参数分析 | 第57-58页 |
4.3 亲本遗传多样性与杂种优势预测 | 第58-59页 |
4.4 不育系与保持系的研究 | 第59-60页 |
4.5 本研究的后续工作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8页 |
致谢 | 第68-69页 |
附图 | 第69-76页 |
附表 | 第76-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