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8页 |
Abstract | 第8页 |
缩略词表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0-22页 |
1 引言 | 第10-11页 |
2 前人研究进展 | 第11-21页 |
2.1 柑橘无核育种研究进展 | 第11-14页 |
2.1.1 柑橘无核机理 | 第11-12页 |
2.1.2 无核柑橘获得途径 | 第12-14页 |
2.1.2.1 自然途径获得无核种质 | 第12-13页 |
2.1.2.2 人工途径获得无核种质 | 第13-14页 |
2.1.2.2.1 三倍体无核种质的获得途径 | 第13-14页 |
2.1.2.2.2 其它无核种质的获得途径 | 第14页 |
2.2 细胞融合在柑橘无核育种中的应用 | 第14-18页 |
2.2.1 创制三倍体体细胞杂种 | 第14-16页 |
2.2.1.1 配子(n)—体细胞(2n)融合创制三倍体 | 第14-15页 |
2.2.1.2 体细胞(n)——体细胞(2n)融合创制三倍体 | 第15-16页 |
2.2.2 创制二倍体胞质杂种转移CMS性状 | 第16-17页 |
2.2.3 细胞融合创制异源四倍体 | 第17-18页 |
2.3 原生质体融合后代的鉴定 | 第18-21页 |
2.3.1 倍性鉴定 | 第18-19页 |
2.3.1.1 形态学鉴定 | 第18页 |
2.3.1.2 细胞学鉴定 | 第18-19页 |
2.3.2 遗传物质的来源鉴定 | 第19-21页 |
2.3.2.1 RFLP | 第19页 |
2.3.2.2 RAPD | 第19页 |
2.3.2.3 AFLP | 第19-20页 |
2.3.2.4 SSR | 第20-21页 |
3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| 第21-22页 |
第二章 柑橘体细胞融合创制三倍体无核新种质 | 第22-41页 |
1 引言 | 第22-23页 |
2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23-28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23-24页 |
2.1.1 单倍体愈伤 + 二倍体叶肉融合模式 | 第23页 |
2.1.2 单倍体愈伤 + 二倍体愈伤融合模式 | 第23-24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24-28页 |
2.2.1 实验材料准备 | 第24-25页 |
2.2.2 柑橘原生质体的分离与纯化 | 第25-26页 |
2.2.3 柑橘原生质体活力测定 | 第26-27页 |
2.2.4 原生质体融合 | 第27页 |
2.2.5 融合细胞培养 | 第27-28页 |
2.2.6 融合产物倍性分析 | 第28页 |
3 实验结果及分析 | 第28-36页 |
3.1 单倍体愈伤 + 二倍体叶肉融合模式 | 第28-32页 |
3.1.1 原生质体的分离、纯化 | 第29-30页 |
3.1.2 原生质体融合 | 第30-31页 |
3.1.3 融合产物培养情况 | 第31-32页 |
3.2 单倍体愈伤 + 二倍体愈伤融合模式 | 第32-36页 |
3.2.1 原生质体分离、纯化 | 第32页 |
3.2.2 原生质体融合情况 | 第32-33页 |
3.2.3 融合产物培养情况 | 第33-35页 |
3.2.3.1 ‘早金’甜橙单倍体愈伤Fa + ‘默科特’橘橙愈伤 | 第33-34页 |
3.2.3.2 ‘早金’甜橙单倍体愈伤Ec + ‘默科特’橘橙愈伤 | 第34-35页 |
3.2.4 倍性测定 | 第35-36页 |
4 小结与讨论 | 第36-41页 |
4.1 不同融合组合再生情况的差异分析 | 第36-41页 |
4.1.1 单倍体愈伤 + 二倍体叶肉融合未再生的原因分析 | 第37-39页 |
4.1.1.1 遗传差异的原因 | 第38页 |
4.1.1.2 培养条件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4.1.2 单倍体愈伤 + 二倍体愈伤的融合再生情况的讨论 | 第39-41页 |
4.1.2.1 Fa+MCK、Ec+MCK再生产物形态上的比较 | 第40页 |
4.1.2.2 Fa+MCK、Ec+MCK再生产物生胚能力上的比较 | 第40-41页 |
第三章 再生植株的鉴定 | 第41-56页 |
1 引言 | 第41页 |
2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41-45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41-42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42-45页 |
2.2.1 再生植株倍性分析 | 第42页 |
2.2.2 分子标记分析核基因组和细胞质基因组 | 第42-45页 |
2.2.2.1 融合材料全基因组DNA的提取 | 第42-43页 |
2.2.2.2 PCR扩增 | 第43-44页 |
2.2.2.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| 第44-45页 |
2.2.2.4 SSR分析核基因组和胞质基因组来源 | 第45页 |
3 实验结果及分析 | 第45-52页 |
3.1 G1 + ‘卡特’夏橙 | 第45-48页 |
3.1.1 植株再生及倍性鉴定 | 第45-46页 |
3.1.2 分子标记分析核基因组及胞质基因组来源 | 第46-48页 |
3.2 G1 + ‘Itabori’甜橙 | 第48-50页 |
3.2.1 植株再生及倍性鉴定 | 第48页 |
3.2.2 分子标记分析核基因组及胞质基因组来源 | 第48-50页 |
3.3 G1 + ‘默科特’橘橙 | 第50-52页 |
3.3.1 植株再生及倍性鉴定 | 第50-51页 |
3.3.2 分子标记分析核基因组及胞质基因组来源 | 第51-52页 |
4 小结与讨论 | 第52-56页 |
4.1 核基因组鉴定结果复杂性的原因 | 第53-54页 |
4.1.1 融合细胞的变异与复杂性 | 第53-54页 |
4.1.2 其它因素 | 第54页 |
4.2 关于胞质基因组鉴定结果的讨论 | 第54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63页 |
附录Ⅰ 部分果实图片 | 第63-64页 |
附录Ⅱ BH3培养基配方 | 第64-66页 |
附录Ⅲ 分子鉴定所用引物序列信息 | 第66-68页 |
致谢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