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3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5页 |
| 1 绪论 | 第8-14页 |
| 1.1 研究缘起与研究对象 | 第8-9页 |
| 1.1.1 研究缘起 | 第8页 |
| 1.1.2 研究对象 | 第8-9页 |
| 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9页 |
| 1.3 研究现状及分析 | 第9-13页 |
| 1.3.1 关于传统手工艺变迁的研究 | 第9-10页 |
| 1.3.2 关于艺术本体的研究 | 第10-13页 |
| 1.4 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| 2 晋南花馍概况介绍 | 第14-20页 |
| 2.1 花馍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| 第14-17页 |
| 2.2 晋南花馍的生存环境 | 第17-18页 |
| 2.2.1 自然地理环境 | 第17页 |
| 2.2.2 社会人文环境 | 第17-18页 |
| 2.3 晋南花馍的分布 | 第18-20页 |
| 3 晋南花馍的文化变迁与重构 | 第20-32页 |
| 3.1 晋南花馍生存空间的两次转变 | 第20-26页 |
| 3.1.1 原生态的花馍环境——乡村社区的“礼物”交换 | 第20-22页 |
| 3.1.2 花馍商业化——花馍铺中的“商品” | 第22-24页 |
| 3.1.3 公共场所的花馍——文化“展示”活动 | 第24-26页 |
| 3.2 晋南花馍在民俗活动中的重构 | 第26-32页 |
| 3.2.1 晋南花馍应用的变迁 | 第26-28页 |
| 3.2.2 晋南花馍造型的变化 | 第28-32页 |
| 4 晋南花馍文化变迁的内在机制 | 第32-40页 |
| 4.1 政府权力的参与和引导 | 第32-34页 |
| 4.1.1“生产性保护”策略引导 | 第32-33页 |
| 4.1.2 地方政府的扶持 | 第33-34页 |
| 4.2 社会经济的发展 | 第34-36页 |
| 4.3 当代民众审美取向的转变 | 第36-37页 |
| 4.4 传承人群体的主动性增强 | 第37-40页 |
| 5 结语 | 第40-44页 |
| 致谢 | 第44-4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6-50页 |
| 附录A | 第50-64页 |
| 附录B | 第64-68页 |
| 附录C | 第68-72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