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11-20页 |
0.1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0.1.1 选题背景 | 第11页 |
0.1.2 选题意义 | 第11-12页 |
0.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| 第12-18页 |
0.2.1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| 第12-16页 |
0.2.2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| 第16-18页 |
0.3 研究思路和方法 | 第18页 |
0.3.1 研究思路 | 第18页 |
0.3.2 研究方法 | 第18页 |
0.4 创新与不足 | 第18-20页 |
0.4.1 论文创新点 | 第18页 |
0.4.2 论文不足 | 第18-20页 |
1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| 第20-24页 |
1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0-21页 |
1.1.1 非营利组织 | 第20-21页 |
1.1.2 参与式贫困救助 | 第21页 |
1.1.3 绩效 | 第21页 |
1.2 理论基础 | 第21-24页 |
1.2.1 参与式发展理论 | 第21-22页 |
1.2.2 合作主义理论和福利多元化理论 | 第22-23页 |
1.2.3 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23-24页 |
2 非营利组织参与式贫困救助山西项目发展状况 | 第24-30页 |
2.1 参与式贫困救助项目背景介绍 | 第24-25页 |
2.1.1 历史沿革 | 第24-25页 |
2.1.2 发展目标 | 第25页 |
2.2 参与式贫困救助项目基本内容 | 第25-27页 |
2.2.1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| 第26页 |
2.2.2 经济发展项目 | 第26页 |
2.2.3 能力建设项目 | 第26-27页 |
2.2.4 医疗卫生项目 | 第27页 |
2.3 参与式贫困救助项目工作方法 | 第27-30页 |
2.3.1 前情调研 | 第27-28页 |
2.3.2 项目规划 | 第28页 |
2.3.3 项目实施 | 第28页 |
2.3.4 项目绩效评估 | 第28-30页 |
3 非营利组织参与式贫困救助绩效评估体系构建 | 第30-36页 |
3.1 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| 第30-31页 |
3.1.1 赋权成为发展的新内涵 | 第30页 |
3.1.2 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于反贫困 | 第30-31页 |
3.1.3 赋权是反贫困的关键 | 第31页 |
3.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| 第31-32页 |
3.2.1 因地制宜原则 | 第31页 |
3.2.2 目标导向原则 | 第31-32页 |
3.2.3 全面性原则 | 第32页 |
3.2.4 过程与结果并重原则 | 第32页 |
3.3 指标体系构建内容 | 第32-36页 |
3.3.1 项目投入 | 第32-33页 |
3.3.2 项目产出 | 第33-34页 |
3.3.3 项目后续管理 | 第34-36页 |
4 非营利组织参与式贫困救助绩效评估的实证研究 | 第36-46页 |
4.1 总体绩效评估 | 第36-38页 |
4.1.1 总体绩效描述性评估 | 第36页 |
4.1.2 总体绩效投入产出关系分析 | 第36-38页 |
4.2 样本项目绩效评估 | 第38-46页 |
4.2.1 因子分析法概况及选用依据 | 第38-39页 |
4.2.2 因子提取 | 第39-40页 |
4.2.3 因子旋转及命名 | 第40-41页 |
4.2.4 因子得分 | 第41-44页 |
4.2.5 样本项目聚类分析 | 第44-46页 |
5 结论与建议 | 第46-50页 |
5.1 结论 | 第46页 |
5.2 对非营利组织参与式贫困救助的建议 | 第46-50页 |
5.2.1 健全法制制度,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| 第46-47页 |
5.2.2 加大贫困救助投入力度 | 第47页 |
5.2.3 完善贫困人口参与机制 | 第47-48页 |
5.2.4 建立项目实施及后续管理长效机制 | 第48页 |
5.2.5 积极开拓贫困救助项目区市场 | 第48-49页 |
5.2.6 转变政府职能,构建参与式贫困救助新模式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4页 |
附录 | 第54-57页 |
致谢 | 第57-5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