转型社会的环境冲突及防控对策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导论 | 第9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9-1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7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7页 |
1.3 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1.4 研究方法、实施方案 | 第18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18页 |
1.4.2 实施方案 | 第18页 |
1.5 创新性和不足之处 | 第18-20页 |
1.5.1 创新点 | 第18-19页 |
1.5.2 不足之处 | 第19-20页 |
2 中国共产党生态理论及其来源 | 第20-40页 |
2.1 生态环境的概念 | 第20-21页 |
2.2 中国共产党生态理论的来源 | 第21-33页 |
2.2.1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 | 第21-29页 |
2.2.2 西方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 | 第29-33页 |
2.3 中国共产党生态理论 | 第33-40页 |
2.3.1 中国共产党早期生态思想 | 第33-34页 |
2.3.2 中国共产党生态理论的发展 | 第34-36页 |
2.3.3 中国共产党生态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| 第36-40页 |
3 转型社会环境冲突的产生及原因分析 | 第40-56页 |
3.1 转型社会的内涵及特点 | 第40-46页 |
3.1.1 转型社会的内涵 | 第41页 |
3.1.2 转型社会的特点 | 第41-44页 |
3.1.3 转型社会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原因 | 第44-46页 |
3.2 环境冲突的主要特点及类型 | 第46-50页 |
3.2.1 环境冲突的主要特点 | 第46-47页 |
3.2.2 环境冲突的类型 | 第47-50页 |
3.3 环境冲突产生的原因分析 | 第50-54页 |
3.3.1 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政绩 | 第50-51页 |
3.3.2 社会利益群体多元化 | 第51-52页 |
3.3.3 企业生产方式粗放 | 第52页 |
3.3.4 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滞后 | 第52-53页 |
3.3.5 环境风险沟通机制缺失 | 第53-54页 |
3.4 环境冲突的主要危害 | 第54-56页 |
3.4.1 地方政府发展理念滞后 | 第54页 |
3.4.2 风险的社会性放大 | 第54-55页 |
3.4.3 政府公信力下降 | 第55-56页 |
4 转型社会中的环境冲突防控对策 | 第56-64页 |
4.1 政府层面 | 第56-58页 |
4.1.1 转变政绩观,提高环境执法水平 | 第56页 |
4.1.2 完善法律法规 | 第56-57页 |
4.1.3 提高企业与个人守法意识 | 第57页 |
4.1.4 完善环境信息披露 | 第57-58页 |
4.2 企业层面 | 第58-62页 |
4.2.1 由粗放生产方式向集约化内涵方式转变 | 第58-59页 |
4.2.2 树立守法,诚信经营理念 | 第59-61页 |
4.2.3 制定环境冲突防控预案 | 第61-62页 |
4.3 公民层面 | 第62-64页 |
4.3.1 公民环保思想层面的教育 | 第62页 |
4.3.2 公民环保行为层面的规范 | 第62-64页 |
结语 | 第64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70页 |
致谢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