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| 第11-1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5-46页 |
1.1 配位化合物分子内电荷转移的简介 | 第15-16页 |
1.2 配位聚合物分子内电荷转移的研究进展 | 第16-23页 |
1.2.1 Co-Fe普鲁士蓝类似物 | 第16-19页 |
1.2.2 其它普鲁士蓝类似物 | 第19-21页 |
1.2.3 基于八氰金属化物的配位聚合物 | 第21-23页 |
1.3 过渡金属配合物分子内电荷转移的研究进展 | 第23-38页 |
1.3.1 五核配合物 | 第23-26页 |
1.3.2 七核及八核配合物 | 第26-28页 |
1.3.3 四核配合物 | 第28-32页 |
1.3.4 三核及双核配合物 | 第32-35页 |
1.3.5 基于八氰金属化物的多核配合物 | 第35-38页 |
1.4 选题目的与设计思想 | 第38-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9-46页 |
第二章 氰桥四方配合物{Fe_2Co_2}的合成、结构与性质 | 第46-70页 |
2.1 概述 | 第46-47页 |
2.2 实验部分 | 第47-48页 |
2.2.1 实验试剂 | 第47页 |
2.2.2 实验仪器 | 第47-48页 |
2.3 构筑模块与配体的合成 | 第48-57页 |
2.3.1 配体KTp的合成 | 第48页 |
2.3.2 构筑单元[Bu_4N][Fe(Tp)(CN)_3]的合成 | 第48-49页 |
2.3.3 配体KTp~(Me)的合成 | 第49页 |
2.3.4 构筑单元[Ph_3PMe][(Tp~(Me))Fe(CN)_3]的合成 | 第49-50页 |
2.3.5 配体KPzTp~(Me)的合成 | 第50页 |
2.3.6 构筑单元[Ph_4P][(pzTp~(Me))Fe(CN)_3]的合成 | 第50-51页 |
2.3.7 配体KTp~*的合成 | 第51页 |
2.3.8 构筑单元[Bu_4N][Fe(Tp~*)(CN)_3]的合成 | 第51-52页 |
2.3.9 配体KTp~(Me3)的合成 | 第52页 |
2.3.10 配体KpzTp的合成 | 第52-53页 |
2.3.11 构筑单元[Bu_4N][Fe(pzTp)(CN)_3]的合成 | 第53页 |
2.3.12 配体KTp~(Br)的合成 | 第53-54页 |
2.3.13 构筑单元[Bu_4N][Fe(Tp~(Br))(CN)_3]的合成 | 第54页 |
2.3.14 配体KpzTp~(Br)的合成 | 第54-55页 |
2.3.15 配体TPM的合成 | 第55页 |
2.3.16 配体TPM~(Me)的合成 | 第55-56页 |
2.3.17 配体MeTPM的合成 | 第56页 |
2.3.18 配体EtTPM的合成 | 第56-57页 |
2.3.19 配体(pz)_3CCH_2OH的合成 | 第57页 |
2.4 配合物的合成 | 第57-58页 |
2.4.1 配合物{[(Tp)Fe(CN)_3]_2[Co(DCEB)_2]_2}(ClO_4)_2·2MeOH(1)的合成 | 第57页 |
2.4.2 配合物{[(Tp)Fe(CN)_3]_2[Co(DCEB)_2]_2}(ClO_4)_2(2)的合成 | 第57-58页 |
2.5 结果与讨论 | 第58-66页 |
2.5.1 {Fe_2Co_2}配合物的结构 | 第58-61页 |
2.5.2 {Fe_2Co_2}配合物的性质 | 第61-66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0页 |
第三章 氰桥立方配合物{Fe_4Co_4}的合成,结构与性质 | 第70-103页 |
3.1 概述 | 第70-71页 |
3.2 配合物的合成 | 第71-74页 |
3.2.1 配合物[(pzTp)Fe~Ⅲ(CN)_3]_4[Co~Ⅱ(pz_3CCH_3)]_4(ClO_4)_4·13DMF·MeOH·H_2O(3)的合成 | 第71页 |
3.2.2 配合物Rb~+(?)[(pzTp)_4Fe~Ⅲ_3Fe~Ⅱ(CN)_(12)][Co~Ⅱ(pz_3CCH_3)]_4(Clo_4)_3·13DMF·MeOH·H_2O(4)的合成 | 第71页 |
3.2.3 配合物Cs~+(?)[(pzTp)_4Fe~Ⅲ_3Fe~Ⅱ(CN)_(12)][Co~Ⅱ(pz_3CCH_3)]_4(Clo_4)_3·13DMF·MeOH·H_2O(5)的合成 | 第71-72页 |
3.2.4 配合物Cs~+(?)[(pzTp)Fe~Ⅱ(CN)_3]_4[Co~Ⅱ(pz_3CCH_3)]_4(ClO_4)_4·13DMF·MeOH·H_2O(6)的合成 | 第72页 |
3.2.5 配合物[(Tp)Fe~Ⅲ(CN)_3]_4[Co~Ⅱ(pz_3CCH_3)]_4(ClO_4)_4·13DMF·MeOH·H_2O(7)的合成 | 第72页 |
3.2.6 配合物[(pzTp)Fe~Ⅲ(CN)_3]_4[Co~Ⅱ(pz_3CC_2H_5)]_4(OTf)_4·12DMF·4Et_2O(8)的合成 | 第72-73页 |
3.2.7 配合物Rb~+(?)[(pzTp)_4Fe~Ⅲ_3Fe~Ⅱ(CN)_(12)][Co~Ⅱ(pz_3CC_2H_5)]_4(PF_6)_4·12DMF·4Et_2O(9)的合成 | 第73页 |
3.2.8 配合物[(Tp~(Br))Fe~Ⅲ(CN)_3]_4[Co~Ⅱ(pz_3CCH_3)]_4(ClO_4)_4·13DMF·MeOH·H_2O(10)的合成 | 第73页 |
3.2.9 配合物11、12、13的合成 | 第73-74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74-99页 |
3.3.1 {Fe_4Co_4}配合物的结构 | 第74-82页 |
3.3.2 {Fe_4Co_4}配合物的性质 | 第82-99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99-10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0-103页 |
第四章 氰桥立方配合物{Fe_4Ni_4}的合成,结构与性质 | 第103-118页 |
4.1 概述 | 第103-104页 |
4.2 配合物的合成 | 第104-106页 |
4.2.1 配合物Cs~+(?)[(pzTp)_4Fe~Ⅲ_3Fe~Ⅱ(pz_3CCH_2OH)_4Ni_4(CN)_(12)](ClO_4)_4·7H_2O·3Et_2O·5DMF(14)的合成 | 第104-105页 |
4.2.2 配合物Cs~+(?)[(pzTp)_4Fe~Ⅲ_3Fe~Ⅱ(pz_3CCH_2OH)_4Ni_4(CN)_(12)](PF_6)_2(ClO_4)_2·12DMF·4Et_2O(15)的合成 | 第105页 |
4.2.3 配合物Cs~+(?)[(pzTp)_4Fe~Ⅲ_3Fe~Ⅱ(pz_3CCH_2OH)_4Ni_4(CN)_(12)](OTf)_4·12DMF·4Et_2O(16)的合成 | 第105-106页 |
4.2.4 配合物[(pzTp)_4Fe~Ⅲ_4(pz_3CCH_3)_4Ni_4(CN)_(12)](ClO_4)_4·7H_2O·3Et_2O·5DMF(17)的合成 | 第106页 |
4.2.5 配合物Cs~+(?)[(pzTp)_4Fe~Ⅲ_3Fe~Ⅱ(pz_3CCH_3)_4Ni_4(CN)_(12)](ClO_4)_4·7H_2O·3Et_2O·5DMF(18)的合成 | 第106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106-115页 |
4.3.1 配合物的结构 | 第106-111页 |
4.3.2 配合物的性质 | 第111-115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115-11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6-118页 |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18-120页 |
附录Ⅰ 附图 | 第120-121页 |
附录Ⅱ 部分化合物的键长与键角数据 | 第121-147页 |
附录Ⅲ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| 第147-148页 |
致谢 | 第1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