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文创新点 | 第5-9页 |
摘要 | 第9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4页 |
导论 | 第15-23页 |
第一章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形成条件 | 第23-50页 |
第一节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实践基础 | 第23-30页 |
一、间接经验:俄国十月革命 | 第23-27页 |
二、直接经验:意大利工人运动 | 第27-30页 |
第二节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思想资源 | 第30-50页 |
一、本土资源:马基雅维利、拉布里奥拉和克罗齐 | 第30-43页 |
二、外部资源:列宁与卢森堡 | 第43-50页 |
第二章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形成历史 | 第50-68页 |
第一节 关于文化领导权理论历史形成的认识现状 | 第50-61页 |
一、基本共识:文化领导权理论划归狱中时期 | 第50-51页 |
二、主要分歧:葛兰西狱前思想的阶段划分 | 第51-54页 |
三、文化领导权理论重要历史节点的失准与校正 | 第54-61页 |
第二节 文化领导权理论阶段划分的方法与原则 | 第61-65页 |
一、文化领导权理论阶段划分的方法反思 | 第61-62页 |
二、文化领导权理论阶段划分的基本原则 | 第62-65页 |
第三节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形成的历史分期 | 第65-68页 |
一、文化领导权理论的知识储备期(1911-1917) | 第65-66页 |
二、文化领导权理论的革命探索期(1917-1926) | 第66页 |
三、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写作条件准备期(1926-1930) | 第66-67页 |
四、文化领导权理论的系统阐发期(1930-1935) | 第67-68页 |
第三章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核心概念分析 | 第68-88页 |
第一节 关于“egemonia”的译法选择及其依据 | 第68-73页 |
一、“egemonia”的译法之争 | 第68-70页 |
二、“egemonia”译为“领导权”的文本依据 | 第70-73页 |
第二节 葛兰西“领导权”概念的总体性特征 | 第73-77页 |
一、领导权概念总体性特征的历时分析 | 第73-75页 |
二、领导权概念总体性特征的共时分析 | 第75-77页 |
第三节 驳关于葛兰西与列宁领导权概念关系的对立论主张 | 第77-88页 |
一、列宁主张政治领导权与葛兰西主张文化领导权 | 第78-82页 |
二、列宁侧重政治领导权与葛兰西侧重文化领导权 | 第82-83页 |
三、列宁的领导权重外部灌输路径与葛兰西的领导权重自主生成 | 第83-88页 |
第四章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逻辑构建 | 第88-139页 |
第一节 市民社会:文化领导权的争夺场域 | 第88-105页 |
一、从亚里士多德到马克思:市民社会的西方思想史传统 | 第88-102页 |
二、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:国家=政治社会+市民社会 | 第102-105页 |
第二节 阵地战:文化领导权的争夺策略 | 第105-121页 |
一、工厂委员会运动:运动战策略的实践 | 第105-112页 |
二、阵地战策略的狱前酝酿 | 第112-116页 |
三、阵地战策略的狱中阐发 | 第116-121页 |
第三节 知识分子:文化领导权的争夺主力 | 第121-139页 |
一、由劳动本质到社会关系:对知识分子传统标准的超越 | 第121-123页 |
二、传统的知识分子与有机的知识分子:知识分子基本类型 | 第123-125页 |
三、“有机的”抑或“有组织的”:“organic”的译法之争 | 第125-135页 |
四、知识分子的功能与有机知识分子的形成 | 第135-139页 |
第五章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基本评价 | 第139-153页 |
第一节 关于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“休谟问题”与否定性评价 | 第139-148页 |
一、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“休谟问题” | 第140-141页 |
二、关于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否定性评价之评价 | 第141-148页 |
第二节 关于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评价方法的反思及其实践 | 第148-153页 |
一、关于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评价方法的反思 | 第148-150页 |
二、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基本评价 | 第150-153页 |
第六章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当代价值 | 第153-179页 |
第一节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在西方的思想效应 | 第153-165页 |
一、葛兰西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| 第153-158页 |
二、葛兰西与伯明翰学派的“葛兰西转向” | 第158-162页 |
三、葛兰西与拉克劳、墨菲的话语领导权 | 第162-165页 |
第二节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在中国的现实启示 | 第165-179页 |
一、掌控意识形态领导权,需要筑牢意识形态工作的“主阵地” | 第168-172页 |
二、掌控意识形态领导权,需要壮大意识形态工作的“主力军” | 第172-174页 |
三、掌控意识形态领导权,需要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的“主心骨” | 第174-179页 |
结语 | 第179-183页 |
中外文参考文献 | 第183-193页 |
附录 | 第193-200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200-201页 |
后记 | 第201-20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