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沪高铁德州至济南段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优化及性能研究
目录 | 第4-6页 |
CONTENTS | 第6-9页 |
摘要 | 第9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8页 |
1.1 高性能混凝土的含义 | 第11-13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3 高性能混凝土存在的问题 | 第15-16页 |
1.4 高性能混凝土在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中的应用 | 第16-17页 |
1.5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高性能混凝土技术要求及原材料选取 | 第18-30页 |
2.1 京沪高铁德州至济南段高性能混凝土技术要求 | 第18-20页 |
2.1.1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基本规定 | 第18-19页 |
2.1.2 德州至济南段的环境及技术要求 | 第19-20页 |
2.2 高性能混凝土原材料选取及性能 | 第20-30页 |
2.2.1 水泥 | 第21-23页 |
2.2.2 矿物掺合料 | 第23-25页 |
2.2.3 砂 | 第25页 |
2.2.4 碎石 | 第25-27页 |
2.2.5 混凝土用水及环境水 | 第27-28页 |
2.2.6 外加剂 | 第28-30页 |
第三章 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优化 | 第30-57页 |
3.1 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| 第30-32页 |
3.2 配制高性能混凝土的技术途径 | 第32-33页 |
3.3 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初选 | 第33-36页 |
3.4 高性能混凝土抗压强度研究及配合比优化 | 第36-51页 |
3.4.1 抗压强度试验方法 | 第36-39页 |
3.4.2 高性能混凝土正交配合比方案设计 | 第39-41页 |
3.4.3 高性能混凝土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| 第41-51页 |
3.5 影响高性能混凝土抗压强度因素研究 | 第51-55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55-57页 |
第四章 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研究 | 第57-71页 |
4.1 耐久性在工程中的重要意义 | 第57页 |
4.2 混凝土的性能对其耐久性的影响 | 第57-58页 |
4.2.1 强度与耐久性 | 第57-58页 |
4.2.2 流动性与耐久性 | 第58页 |
4.2.3 延伸性与耐久性 | 第58页 |
4.3 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主要措施 | 第58-60页 |
4.3.1 原材料的选择 | 第58-59页 |
4.3.2 配合比设计 | 第59页 |
4.3.3 施工控制 | 第59页 |
4.3.4 定期及不定期检查和维护 | 第59-60页 |
4.4 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试验研究 | 第60-69页 |
4.4.1 抗冻性试验研究 | 第60-64页 |
4.4.2 抗渗透性能(电通量法)试验研究 | 第64-68页 |
4.4.3 抗渗水性试验研究 | 第68-69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9-71页 |
第五章 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控制与配比验证 | 第71-82页 |
5.1 施工过程技术控制及试验原材料 | 第71-77页 |
5.1.1 施工过程技术控制 | 第71-76页 |
5.1.2 试验原材料 | 第76-77页 |
5.2 优选配合比验证和经济性分析 | 第77-80页 |
5.2.1 试验室配合比在施工中的验证 | 第77-78页 |
5.2.2 配合比经济性分析 | 第78-80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80-82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2-84页 |
6.1 结论 | 第82-83页 |
6.2 创新点 | 第83页 |
6.3 展望 | 第83-8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4-87页 |
致谢 | 第87-88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