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8页 |
Abstract | 第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2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1.3 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0-12页 |
第二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21页 |
2.1 暗示教学法的缘起及简介 | 第12-14页 |
2.1.1 暗示教学法的缘起 | 第12页 |
2.1.2 暗示教学法简介 | 第12-14页 |
2.2 暗示教学法的生理学基础及心理学基础 | 第14-16页 |
2.2.1 暗示教学法的生理学基础 | 第14页 |
2.2.2 暗示教学法的心理学基础 | 第14-16页 |
2.3 暗示教学法的“三途径”、“三原则”和“六技术” | 第16-18页 |
2.3.1 暗示教学法的“三途径” | 第16页 |
2.3.2 暗示教学法的“三原则” | 第16页 |
2.3.3 暗示教学法的“六技术” | 第16-18页 |
2.4 对暗示教学法的评价 | 第18-19页 |
2.4.1 发展论 | 第18页 |
2.4.2 最佳论 | 第18页 |
2.4.3 学习论 | 第18-19页 |
2.5 暗示教学法的理论支持 | 第19-21页 |
2.5.1 建构主义理论 | 第19页 |
2.5.2 克拉申的“情感过滤假说” | 第19-21页 |
第三章 中职学生的特点及学习现状 | 第21-27页 |
3.1 中职学生的普遍特点 | 第21-22页 |
3.1.1 普遍文化底子较差 | 第21页 |
3.1.2 农村生源多 | 第21页 |
3.1.3 中职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差 | 第21页 |
3.1.4 问题学生较多 | 第21-22页 |
3.1.5 交际圈广,重感情 | 第22页 |
3.1.6 缺乏自信心和责任感 | 第22页 |
3.1.7 意志力薄弱 | 第22页 |
3.2 中职学生的生理特点 | 第22-23页 |
3.2.1 内分泌系统的完善 | 第22页 |
3.2.2 生理机能逐步增强 | 第22-23页 |
3.2.3 出现了第二性征 | 第23页 |
3.3 中职学生的三大心理特点 | 第23-24页 |
3.3.1 自卑感严重,但反抗性强烈 | 第23-24页 |
3.3.2 思想意识活跃但学习动机缺失 | 第24页 |
3.3.3 渴望得到认可,但人际关系障碍 | 第24页 |
3.4 中职学生的学习现状 | 第24-25页 |
3.4.1 学习基础相对较差 | 第24页 |
3.4.2 缺乏学习主动性 | 第24页 |
3.4.3 无视校纪校规 | 第24页 |
3.4.4 缺乏自信心 | 第24-25页 |
3.5 中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 | 第25-26页 |
3.5.1 由于传统观念影响较深,重视技能培养轻文化学习 | 第25页 |
3.5.2 由于基础太差,学生感到无力回天 | 第25页 |
3.5.3 学习方法不合理,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差 | 第25页 |
3.5.4 对英语学习没有明确目的和足够的重视 | 第25页 |
3.5.5 缺乏自信,抱有“破罐子破摔”思想 | 第25-26页 |
3.6 中职学生的英语阅读模块学习现状 | 第26-27页 |
第四章 暗示教学法在中职学生英语阅读模块的应用研究 | 第27-33页 |
4.1 实验问题 | 第27页 |
4.2 实验对象 | 第27页 |
4.3 实验过程 | 第27-29页 |
4.3.1 教学准备工作 | 第27-28页 |
4.3.2 用暗示教学法实施英语教学 | 第28-29页 |
4.4 实验前的访谈 | 第29-30页 |
4.5 实验前的英语阅读模块试卷检测成绩 | 第30页 |
4.6 实验中的英语阅读模块试卷检测成绩 1 | 第30-31页 |
4.7 实验中的英语阅读模块试卷检测成绩 2 | 第31页 |
4.8 实验后的访谈 | 第31-32页 |
4.9 实验后的英语阅读模块试卷检测成绩 | 第32-33页 |
第五章 研究结论 | 第33-38页 |
5.1 实施暗示教学法的必要性、可行性和实施策略 | 第33-35页 |
5.1.1 暗示教学法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| 第33页 |
5.1.2 暗示教学法的可行性 | 第33页 |
5.1.3 实施策略 | 第33-35页 |
5.2 研究的成功之处 | 第35-36页 |
5.2.1 教学法暗示能显著提高学习人员的英语阅读效果 | 第35-36页 |
5.2.2 暗示教学法创造了和谐的师生关系 | 第36页 |
5.2.3 暗示教学法可以释放学习者的心理压力 | 第36页 |
5.2.4 暗示教学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美育 | 第36页 |
5.3 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| 第36-38页 |
5.3.1 研究的不足之处 | 第36-37页 |
5.3.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| 第37-38页 |
结语 | 第38-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9-4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43-45页 |
致谢 | 第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