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交通运输论文--公路运输论文--道路工程论文--规划、勘测与设计论文--线路设计论文--城市道路及其设计论文

城市主干路路段横断面与分车带开口设计的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第一章 绪论第10-19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与目的第10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问题提出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主干路“路段型”阻塞问题与特征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主干路“交叉口型”阻塞问题与特征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4 主干路“功能型”阻塞问题与特征第12-13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渠化车道特性研究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渠化车道特性研究第14-16页
    1.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线路第16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主要研究内容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思想与技术线路第17-19页
第二章 主干路路段第19-48页
    2.1 关于主干路功能问题第19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城市道路功能层次划分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主干路与土地利用相适应的功能定位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主干路与实际服务对象的功能定位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主干路现行规范功能定位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提出主干路路线划分方法思想第21-22页
    2.2 关于主干路横断面布置问题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红线规划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主干路横断面的组成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主干路典型标准横断面第23-24页
    2.3 对于主干路分车带设置论证第24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分车带模型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关于中间带第25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关于两侧带第29页
    2.4 对于主干路车行道设置论证第29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机动车道单车道宽度的确定第29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机动车道确定车道数方法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非机动车车道宽度确定方法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公交车道第35-38页
    2.5 关于路边停车车道问题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停车车道设置条件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路边停车的交通规则第39页
    2.6 主干路路段上机动车道通行能力的计算第39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6.1“通行能力”的特性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6.2 通行能力的计算的理论模型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6.3 忽略前车的制动距离的车头间距l(m)计算通行能力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6.4 考虑前车的制动距离的车头间距l(m)计算通行能力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6.5 基本通行能力模型对比分析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2.6.6 路线设计通行能力第46-47页
    2.7 本章小结第47-48页
第三章 主干路路侧分车带断开交叉口第48-75页
    3.1 关于城市道路接入问题第48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关于接入管理技术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主干路进入管理方法第48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广义平面交口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两侧接入口平面交叉设计类型第55-56页
    3.2 关于基地出入口间距设计问题第56-6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出入口间距考虑因素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出入口间距满足停车视距(安全交叉视距的要求)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出入口冲突重叠区域间距要求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出入口警告标志设置距离的要求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出入口接入识别距离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出入口接入通行能力要求间距第61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7 主干路接入口建议合理间距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8 III类基地接入口间距第65-66页
    3.3 关于两侧带断开交叉口几何设计问题第66-7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两侧带断开交叉口连接模型设想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接入道路的开口单向流入或流出模型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接入道路的开口断面宽度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接入道路的开口出入口视距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接入道路的开口转弯半径第70-7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两侧出入口长度第72-73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73-75页
第四章 主干路中间带开口交叉口第75-91页
    4.1 关于主干路中间带开口问题的提出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中间带设置的交通作用第7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中间带开口的交叉口设置的交通作用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中间带开口的交叉口几何与交通设计方法第76页
    4.2 中间带开口的交叉口类型第76-8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控制左出中间带开口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控制左进中间带开口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控制左出、左进中间带开口第78-8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控制掉头中间带开口第8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无控制中间带开口第80-81页
    4.3 关于“掉头”中间带开口交叉口问题第81-8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掉头中间带开口间距设置条件第8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掉头中间带开口模型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几何模型参数标定第82-84页
    4.4 关于“左转”中间带开口交叉口问题第84-8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左转中间带开口设置条件第8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主干路左出中间带开口设置第84-8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路侧左进中间带开口设置第8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主干路左出、两侧左进中间带开口设置第86-88页
    4.5 关于交叉口范围中间带、两侧带开口问题第88-90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几何意义平面交叉口第88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交通意义平面交叉口第88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几种交叉口范围中间带、两侧带开口交叉口实例第88-90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90-91页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91-96页
    5.1 主要结论第91-95页
    5.2 展望第95-96页
参考文献第96-98页
致谢第98页

论文共9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城市公交车运行寿命周期分析研究
下一篇:城乡新型公交服务质量与可靠性评价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