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无线电电子学、电信技术论文--光电子技术、激光技术论文--波导光学与集成光学论文--光波导论文

基于耦合方环共振空腔的可控Fano共振研究

中文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第一章 引言第9-17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9-10页
    1.2 表面等离子激元技术发展及研究现状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表面等离子激元技术的发展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表面等离子激元技术研究现状第10-11页
    1.3 表面等离子激元技术的应用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亚波长光学器件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纳米光刻技术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治疗癌症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隐身技术第12-13页
    1.4 Fano共振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Fano共振概念及产生原理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Fano特性及应用第13-14页
    1.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第14-17页
第二章 表面等离子激元基本理论第17-25页
    2.1 金属的基本光学性质第17-19页
    2.2 表面等离子激元波的色散关系第19-23页
    2.3 表面等离子激元波的激发方式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衰减全反射方式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探针激发方式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衍射激发方式第24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24-25页
第三章 表面等离子激元波导第25-33页
    3.0 表面等离子金属-介质-金属波导第25-26页
    3.1 金属-介质-金属波导结构基本理论第26-29页
    3.2 敏感度与品质因数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敏感度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品质因数第29-30页
    3.3 计算方法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有限时域差分法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有限元分析法第30-31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31-33页
第四章 耦合方环共振空腔波导结构传输特性分析第33-47页
    4.1 基于表面等离子激元的纳米光学开关研究现状第33-34页
    4.2 耦合方环共振空腔波导结构的提出第34-36页
    4.3 模场分布及Fano共振分析第36-38页
    4.4 耦合方环共振空腔波导结构传输特性分析第38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改变波导结构参数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改变介质折射率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波导结构性能参数分析第41-43页
    4.5 加工误差对耦合方环共振空腔波导结构的影响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加工误差对传输特性的影响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加工误差对传输性能的影响第45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45-47页
第五章 耦合裂口方环共振空腔波导结构传输特性分析第47-61页
    5.1 耦合裂口方环共振空腔波导结构的提出第47-49页
    5.2 模场分布与Fano共振分析第49-52页
    5.3 耦合裂口方环共振空腔波导结构传输特性分析第52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改变波导结构参数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改变介质折射率第54-55页
    5.4 裂口位置对波导结构的影响第55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改进型波导结构的Fano共振及模场分析第55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改变结构参数第58-59页
    5.5 耦合裂口方环共振空腔波导结构性能优劣分析第59-60页
    5.6 本章小结第60-61页
第六章 耦合方环共振空腔与耦合横腔波导结构传输特性分析第61-66页
    6.1 耦合方环共振空腔与耦合横腔波导结构的提出第61-62页
    6.2 模场分布与Fano共振分析第62-64页
    6.3 耦合方环共振空腔与耦合横腔波导结构传输特性分析第64-65页
    6.4 本章小结第65-66页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66-68页
    7.1 主要结论第66-67页
    7.2 展望第67-68页
参考文献第68-72页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2-73页
致谢第73页

论文共7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二维MoS2/有机半导体异质结的光敏场效应管与光敏二极管的研究
下一篇:GVM神经网络的FPGA实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