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9-19页 |
1.1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9-12页 |
1.1.1 研究目的 | 第9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9-12页 |
1.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研究评述 | 第12-18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7页 |
1.2.3 研究述评 | 第17-18页 |
1.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| 第18-19页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18页 |
1.3.2 创新点 | 第18-19页 |
2 本文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| 第19-28页 |
2.1 本文的基本概念 | 第19-23页 |
2.1.1 民办高校的内涵 | 第19-20页 |
2.1.2 民办高校大学生及其特点 | 第20-21页 |
2.1.3 民办高校大学生自强自立精神的概念 | 第21-23页 |
2.2 本文的相关理论 | 第23-27页 |
2.2.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| 第23-24页 |
2.2.2 党的领导人关于自强自立精神的论述 | 第24-25页 |
2.2.3 多元智能理论 | 第25-26页 |
2.2.4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 | 第26-27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3 民办高校大学生自强自立精神培育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| 第28-37页 |
3.1 民办高校大学生自强自立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| 第28-33页 |
3.1.1 培育内容滞后,缺乏针对性 | 第28-29页 |
3.1.2 培育方式单一,缺乏多样性 | 第29页 |
3.1.3 培育方法手段陈旧,缺乏现代性 | 第29-30页 |
3.1.4 培育文化缺失,缺乏时代性 | 第30-31页 |
3.1.5 培育制度不完善,缺乏全面性 | 第31-32页 |
3.1.6 培育对象自我培育意识差,缺乏主动性 | 第32-33页 |
3.2 民办高校大学生自强自立精神培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| 第33-36页 |
3.2.1 社会环境因素的原因分析 | 第33-34页 |
3.2.2 民办高校层面的原因分析 | 第34页 |
3.2.3 家庭环境层面的原因分析 | 第34-35页 |
3.2.4 民办高校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分析 | 第35-36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4 民办高校大学生自强自立精神培育的对策研究 | 第37-51页 |
4.1 充实培育的内容 | 第37-40页 |
4.1.1 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独立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| 第37页 |
4.1.2 增强社会对于自强自立精神的关注 | 第37-38页 |
4.1.3 发挥多种媒介加大宣传力度和影响力 | 第38-39页 |
4.1.4 建立社会性服务支撑体系 | 第39-40页 |
4.2 丰富培育的方式 | 第40-41页 |
4.2.1 坚持多元教育形式的整合 | 第40页 |
4.2.2 西方差异培育方式的借鉴 | 第40-41页 |
4.3 创新教育手段,拓展实践平台 | 第41-43页 |
4.3.1 民办高校创新教育手段的应用 | 第41-42页 |
4.3.2 拓展民办高校大学生实践平台 | 第42页 |
4.3.3 西方思想教育手段借鉴 | 第42-43页 |
4.4 优化培育环境,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| 第43-46页 |
4.4.1 优化社会环境 | 第43-44页 |
4.4.2 培育良好的班风 | 第44-45页 |
4.4.3 注重发挥民办高校自强自立大学生典型作用 | 第45-46页 |
4.5 完善民办高校章程与保障体系 | 第46-48页 |
4.5.1 完善民办高校章程中大学生自强自立精神培育内容 | 第46-47页 |
4.5.2 完善民办高校大学生自强自立精神培育保障体系 | 第47-48页 |
4.6 增强民办高校大学生自我培育意识 | 第48-49页 |
4.6.1 树立自强自立的自信心 | 第48页 |
4.6.2 锻炼坚强的意志力 | 第48-49页 |
4.6.3 提高创新能力 | 第49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49-51页 |
结论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5-56页 |
致谢 | 第56-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