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代聊斋戏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引言 | 第7-10页 |
第一章 《聊斋志异》的传播 | 第10-19页 |
第一节 《聊斋志异》的影响 | 第10-11页 |
第二节 聊斋俚曲 | 第11-13页 |
第三节 清代聊斋戏作家作品 | 第13-19页 |
第二章 清代聊斋戏产生的背景 | 第19-32页 |
第一节 清代聊斋戏勃兴的原因 | 第19-20页 |
第二节 《聊斋志异》的艺术个性与戏曲化的有利条件 | 第20-22页 |
第三节 聊斋戏改编的价值取向原则及取材特点 | 第22-28页 |
第四节 《聊斋志异》改编为戏曲的方式 | 第28-32页 |
第三章 清代聊斋戏的分类及其思想意蕴 | 第32-44页 |
第一节 爱情剧及以情为本的婚姻观 | 第32-37页 |
第二节 世情伦理道德剧及惩恶扬善的道德观 | 第37-40页 |
第三节 公案剧及治狱颂廉的吏治观 | 第40-44页 |
第四章 清代聊斋戏的艺术特征 | 第44-62页 |
第一节 清代聊斋戏线索的复线化 | 第44-47页 |
第二节 清代聊斋戏的语言 | 第47-52页 |
第三节 清聊斋戏戏曲关目的安排 | 第52-55页 |
第四节 清聊斋戏中道具的设置 | 第55-58页 |
第五节 清聊斋戏中的大团圆结局 | 第58-62页 |
结语 | 第62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6页 |
后记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