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导论 | 第10-18页 |
一、问题的提出 | 第10-11页 |
二、研究的意义 | 第11-12页 |
(一) 理论意义 | 第11-12页 |
(二) 实践意义 | 第12页 |
三、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2-17页 |
(一)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(二)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四、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(一) 研究思路 | 第17页 |
(二) 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第一章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的理论 | 第18-26页 |
一、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的理论渊源 | 第18-22页 |
(一) 中国古代关于处理民族关系的思想 | 第18-20页 |
(二)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关系理论 | 第20-21页 |
(三) 我党对和谐民族关系的探索 | 第21-22页 |
二、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的内涵及特征 | 第22-23页 |
(一) 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的内涵 | 第22页 |
(二) 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的特征 | 第22-23页 |
三、西部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的重要意义 | 第23-26页 |
(一) 和谐民族关系与西部地区的多民族聚居 | 第24页 |
(二) 和谐民族关系与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| 第24-25页 |
(三) 和谐民族关系与西部地区的社会稳定 | 第25页 |
(四) 和谐民族关系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 | 第25-26页 |
第二章 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属性 | 第26-32页 |
一、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必然 | 第26-28页 |
(一) 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变革 | 第26-27页 |
(二) 和谐民族关系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 | 第27页 |
(三) 和谐民族关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| 第27-28页 |
二、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集中概括 | 第28-30页 |
(一) 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| 第29页 |
(二) 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实现方式 | 第29页 |
(三) 和谐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体现 | 第29-30页 |
(四) 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动态过程的真实写照 | 第30页 |
三、和谐民族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应有之义 | 第30-32页 |
(一) 和谐民族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| 第30-31页 |
(二) 和谐民族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| 第31页 |
(三) 和谐民族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 | 第31-32页 |
第三章 西部地区移民和流动人口与和谐民族关系 | 第32-40页 |
一、当代移民和流动人口的产生及其特征 | 第32-34页 |
(一) 移民和流动人口的产生 | 第32-33页 |
(二) 移民和流动人口的特征 | 第33-34页 |
二、移民和流动人口对西部民族关系的影响 | 第34-36页 |
(一) 积极影响 | 第34-35页 |
(二) 消极影响 | 第35-36页 |
三、社会融入与西部地区民族关系 | 第36-40页 |
(一) 移民和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障碍分析 | 第36-37页 |
(二) 社会融入是西部地区民族关系和谐的催化剂 | 第37-38页 |
(三) 加速移民和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措施 | 第38-40页 |
第四章 西部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其他障碍性因素 | 第40-50页 |
一、发展水平 | 第40-43页 |
(一)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 | 第40-41页 |
(二)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完善 | 第41-42页 |
(三) 教育事业普遍落后 | 第42-43页 |
二、宗教信仰 | 第43-46页 |
(一) 宗教在西部地区的特殊性 | 第43-45页 |
(二) 宗教对西部地区民族关系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三、风俗习惯 | 第46-47页 |
(一) 风俗习惯的内涵 | 第46页 |
(二) 风俗习惯对西部地区民族关系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四、民族心理 | 第47-48页 |
(一) 民族心理的内涵及特征 | 第47-48页 |
(二) 民族心理对西部地区民族关系的影响 | 第48页 |
五、国际因素 | 第48-50页 |
(一) 境外民族分裂主义 | 第48-49页 |
(二) 国际反华势力 | 第49页 |
(三) 世界民族主义浪潮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第五章 西部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的对策 | 第50-60页 |
一、根本途径: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| 第50-52页 |
(一) 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特色经济 | 第50-51页 |
(二) 大力发展民族教育 | 第51页 |
(三)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| 第51-52页 |
二、制度保障: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| 第52-53页 |
(一) 贵在坚持 | 第52-53页 |
(二) 重在完善 | 第53页 |
三、精神支撑:培育和谐民族文化 | 第53-55页 |
(一)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| 第54-55页 |
(二) 加强马克思主义“五观”教育 | 第55页 |
四、关键要素:妥善处理宗教问题 | 第55-57页 |
(一)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前提 | 第56页 |
(二) 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是重点 | 第56页 |
(三)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目标 | 第56-57页 |
(四)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是难点 | 第57页 |
五、重要条件:正确应对国际因素影响 | 第57-60页 |
(一) 坚持和平外交政策 | 第58页 |
(二) 增强中华民族的内聚力 | 第58页 |
(三) 依法打击“三股”势力 | 第58-60页 |
结语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4页 |
后记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