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--金属压力加工论文--轧制论文--轧钢机械设备论文--板材轧机与带材轧机论文

冷连轧机AGC系统鲁棒性分析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7页
第一章 绪论第14-28页
    1.1 带钢冷连轧技术第14-16页
    1.2 冷连轧机计算机控制系统第16-20页
    1.3 冷连轧机控制系统的实现第20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计算机监督和模拟调节器组成的控制系统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计算机监督和数字控制器组成的控制系统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第23-25页
    1.4 厚度自动控制系统AGC第25-28页
第二章 五机架冷连轧机AGC 控制第28-44页
    2.1 辊缝AGC 控制的基本概念第28-31页
    2.2 轧制数学模型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轧制压力模型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前滑模型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张力模型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机架间的厚度延时模型第33页
    2.3 分机架AGC 控制第33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1 机架BISRA 控制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1 机架压下前馈控制1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1 机架测厚仪压下控制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1 机架轧辊偏心控制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2~5 机架秒流量平衡控制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1 机架解耦控制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7 2~5 机架解耦控制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8 1~5 机架加减速时的厚差补偿第43-44页
第三章 过程模型辨识第44-77页
    3.1 对象模型辨识的基本概念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问题描述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系统的数学模型第46-47页
    3.2 系统参数辨识算法分析第47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最小二乘法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最大似然估计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递推最小二乘法第50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递推最小二乘法的改进算法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有色噪声情形的辨识算法第55-58页
    3.3 模型阶的辨识第58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损失函数检验法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F 检验法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赤池信息准则第59-61页
    3.4 在线辨识软件设计第61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辨识方法的仿真研究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系统辨识算法的实现第62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模型阶辨识的实现第64-65页
    3.5 系统辨识软件功能第65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读入数据第66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系统辨识第66-67页
    3.6 冷连轧机架动态秒流量模型辨识第67-77页
        3.6.1 模型辨识第67-70页
        3.6.2 模型验证第70-77页
第四章 PID 控制器设计第77-92页
    4.1 根据经验公式进行PID 控制器设计第78-81页
    4.2 最优PID 控制器设计第81-84页
    4.3 PID 控制器设计软件功能第84-9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Ziegler-Nichols 经验公式第8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改进的Ziegler-Nichols 经验公式第85-8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精调的Ziegler-Nichols 经验公式第87-8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最优PID 整定算法第89-90页
    4.4 软件应用实例第90-92页
第五章 AGC 系统鲁棒性分析第92-110页
    5.1 AGC 系统鲁棒性分析的背景第93-95页
    5.2 秒流量控制环节连续域鲁棒性分析第95-10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s 域鲁棒稳定性原理第96-9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秒流量环节连续PID 控制系统设计第98-100页
    5.3 秒流量控制环节离散域鲁棒性分析第100-10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Z 域鲁棒稳定性原理第100-10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秒流量环节离散PID 控制系统设计第102-104页
    5.4 秒流量控制环节PID 控制器比较第104-110页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10-112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110页
    6.2 展望第110-112页
参考文献第112-118页
附录第118-129页
致谢第129-130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30-131页
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第131-133页

论文共13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物流外包风险的经济学分析
下一篇:人为扰动下路堑边坡稳定性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