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22页 |
第一节 论文研究的背景 | 第8-10页 |
一、论文研究的目的 | 第8-9页 |
二、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| 第9-10页 |
第二节 国内外房地产经纪研究现状 | 第10-16页 |
一、国内房地产经纪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二、发达国家房地产经纪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第三节 国内外房地产经纪业立法及管理 | 第16-22页 |
一、我国房地产经纪业管理立法和行政现状 | 第16-17页 |
二、港台地区房地产经纪立法及管理实践 | 第17-18页 |
三、发达国家房地产经纪立法及管理实践 | 第18-22页 |
第二章 房地产经纪市场监管的理论基础 | 第22-35页 |
第一节 基础概念界定 | 第22-27页 |
一、经纪和经纪人定义的辨析 | 第22-24页 |
二、房地产经纪的内涵与特征 | 第24-27页 |
第二节 房地产经纪市场监管的必要性 | 第27-30页 |
一、市场的局限性使国家干预成为必然 | 第27-29页 |
二、房地产经纪市场的特殊性 | 第29-30页 |
第三节 房地产经纪市场监管的原则 | 第30-33页 |
一、国家适度干预原则 | 第30-31页 |
二、维护公平竞争原则 | 第31-32页 |
三、保护消费者权益原则 | 第32-33页 |
第四节 房地产经纪市场监管的主要方向 | 第33-35页 |
一、对市场经营主体的监管 | 第33-34页 |
二、对市场交易行为的监管 | 第34-35页 |
第三章 上海房地产经纪市场现状分析 | 第35-47页 |
第一节 上海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历程 | 第35-36页 |
第二节 当前上海房地产经纪行业的基本状况 | 第36-39页 |
一、机构数量 | 第36页 |
二、机构类型 | 第36-37页 |
三、存量房交易量 | 第37-38页 |
四、从业人员 | 第38页 |
五、基本经营模式 | 第38-39页 |
第三节 目前上海房地产经纪市场环境 | 第39-42页 |
一、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 | 第39-41页 |
二、常态业务委托人行为倾向 | 第41-42页 |
第四节 行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42-47页 |
一、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| 第42-44页 |
二、市场运行不够有序 | 第44-45页 |
三、违规行为时有发生 | 第45-47页 |
第四章 建立并完善上海房地产经纪市场监管体系的相关策略 | 第47-65页 |
第一节 健全房地产经纪法律制度 | 第47-50页 |
一、明确界定房地产经纪的基本概念 | 第47-48页 |
二、明确房地产经纪行业的主管部门及其职能 | 第48页 |
三、改进房地产经纪机构的市场准入制度 | 第48-49页 |
四、推进统一的执业资格注册制度 | 第49-50页 |
第二节 探索政府监管市场的新模式 | 第50-52页 |
一、政府多部门的分工协调监管 | 第50-51页 |
二、监管模式的合理选择 | 第51-52页 |
第三节 形成有效的执法检查和案件处置机制 | 第52-53页 |
一、在基层建立严格的市场巡查制度 | 第52页 |
二、逐步调整不良行为调查主体 | 第52-53页 |
三、坚持实行“黑名单”制度 | 第53页 |
第四节 提高资金监管制度的可实现性 | 第53-55页 |
一、合理界定佣金报酬 | 第54页 |
二、推行报酬分级管理 | 第54页 |
三、出台资金监管政策 | 第54页 |
四、探索执业保证金制度 | 第54-55页 |
第五节 实现行业自律组织功能提升 | 第55-56页 |
一、修订完善房地产经纪行业自律规则 | 第55页 |
二、建立行业协会约束从业人员行为的机制 | 第55-56页 |
三、加强房地产经纪行业发展和管理的研究 | 第56页 |
第六节 研究建立机构资信评价体系 | 第56-63页 |
一、房地产经纪机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| 第57-59页 |
二、房地产经纪机构资信评定的方法 | 第59-60页 |
三、房地产经纪机构资信评价工作的组织架构 | 第60-61页 |
四、房地产经纪机构资信评价的管理机制 | 第61-63页 |
第七节 改进市场信息管理模式 | 第63-65页 |
一、政府层面的网上平台建设 | 第63-64页 |
二、企业层面的网络建设 | 第64-65页 |
第五章 结论 | 第65-69页 |
第一节 主要观点 | 第65-67页 |
第二节 趋势展望 | 第67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1页 |
致谢 | 第71-7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