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前言 | 第12-22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9页 |
1.2.1 斜坡变形破坏机制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2.2 斜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| 第15-18页 |
1.2.3 地质灾害防治研究现状 | 第18-19页 |
1.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| 第19-22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9页 |
1.3.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| 第19-22页 |
第2章 大沱营地场地地质环境概况 | 第22-27页 |
2.1 区域地形地貌特征 | 第22页 |
2.2 区域地层岩性 | 第22-23页 |
2.3 区域地质构造 | 第23-24页 |
2.4 地震及新构造运动 | 第24页 |
2.5 区域气象特征 | 第24-25页 |
2.6 区域不良地质及地质灾害特征 | 第25页 |
2.7 小结 | 第25-27页 |
第3章 场地基本地质条件 | 第27-39页 |
3.1 地形地貌 | 第27页 |
3.2 地层岩性 | 第27-28页 |
3.3 地质构造 | 第28-29页 |
3.4 水文地质特征 | 第29-30页 |
3.5 物理地质作用与现象 | 第30-33页 |
3.6 场地岩土体物理力学特性 | 第33-38页 |
3.6.1 后坡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 | 第34-36页 |
3.6.2 前缘岸坡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 | 第36-37页 |
3.6.3 物理力学参数取值 | 第37-38页 |
3.7 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4章 场地河谷地形演变机制及斜坡稳定性分析 | 第39-78页 |
4.1 场地河谷地形演变及形成过程分析 | 第39-46页 |
4.1.1 场地地形演变及形成过程的地质历史分析 | 第39-41页 |
4.1.2 场地地形演变及形成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 | 第41-46页 |
4.2 场地缓坡段稳定性分析 | 第46-53页 |
4.2.1 场地斜坡稳定性地质分析 | 第47页 |
4.2.2 场地斜坡整体稳定性计算分析 | 第47-53页 |
4.3 场地局部稳定性分析 | 第53-71页 |
4.3.1 变形滑动现象及形成机制 | 第54-58页 |
4.3.2 变形滑动现象FLAC~(3D)数值模拟 | 第58-64页 |
4.3.3 基于不平衡推力法的稳定性分析 | 第64-67页 |
4.3.4 场地局部稳定性评价 | 第67-71页 |
4.4 场地潜在地质灾害及危害性评价 | 第71-74页 |
4.4.1 滑坡地质灾害 | 第71-73页 |
4.4.2 泥石流地质灾害 | 第73页 |
4.4.3 危石地质灾害 | 第73-74页 |
4.4.4 坍岸地质灾害 | 第74页 |
4.5 场地整体稳定程度分区 | 第74-77页 |
4.6 小结 | 第77-78页 |
第5章 场地潜在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论证分析 | 第78-95页 |
5.1 潜在滑坡地质灾害防治方案选择 | 第80-83页 |
5.1.1 防治方法 | 第80-81页 |
5.1.2 防治方案选择 | 第81-83页 |
5.2 潜在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方案选择 | 第83-84页 |
5.2.1 防治方法 | 第83页 |
5.2.2 防治方案选择 | 第83-84页 |
5.3 潜在危石地质灾害防治方案选择 | 第84-85页 |
5.3.1 防治方法 | 第84-85页 |
5.3.2 防治方案选择 | 第85页 |
5.4 潜在坍岸地质灾害防治方案选择 | 第85-86页 |
5.4.1 防治方法 | 第85-86页 |
5.4.2 防治方案选择 | 第86页 |
5.5 场地潜在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设计 | 第86-94页 |
5.5.1 排水工程设计 | 第86-87页 |
5.5.2 抗滑工程设计 | 第87-92页 |
5.5.3 护岸工程设计 | 第92-94页 |
5.6 防治方案合理性论证 | 第94页 |
5.7 小结 | 第94-95页 |
结论及建议 | 第95-97页 |
致谢 | 第97-9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8-10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0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实践 | 第10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