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机械、仪表工业论文--仪器、仪表论文--医药卫生器械论文--诊断检验用器械论文

全消化道无创介入式诊查系统定位技术与实验研究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7页
第1章 绪论第11-23页
    1.1 课题研究背景第11页
    1.2 胃肠道运动生理基础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胃肠道的形态结构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胃肠道的运动生理第12-14页
    1.3 胃肠运动功能研究现状及不足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胃肠运动功能研究现状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现有检查方式的不足第16页
    1.4 介入式医疗装置定位技术的现状及不足第16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消化道内目标定位方法研究现状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现有定位方法的不足第20页
    1.5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0-21页
    1.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21-23页
第2章 全消化道介入式诊查系统研制及人体临床试验研究第23-41页
    2.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第23页
    2.2 生物遥测胶囊的结构设计第2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生物遥测胶囊的总体结构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电源的设计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生理参数传感模块的设计第25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射频通讯模块设计第29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信号控制模块的设计第33-34页
    2.3 封装与组装第34页
    2.4 体外便携式数据记录器的设计第34-35页
    2.5 体外跟踪定位系统分析第35-36页
    2.6 人体试验第36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6.1 试验过程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6.2 生理参数检测结果分析第37-40页
    2.7 本章小结第40-41页
第3章 超声回波定位及静磁检测定位方案设计与实验研究第41-68页
    3.1 目标定位方案可行性分析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电磁波定位法及可行性分析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光学定位法及可行性分析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医学影像定位法及可行性分析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超声定位及静磁定位的提出第42页
    3.2 超声回波检测定位理论及实验研究第42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超声定位法基本原理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超声定位系统设计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超声定位法实验研究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超声定位法的优点和不足第44-45页
    3.3 永磁标记定位理论及实验研究第45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永磁标记法定位模型建立第45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永磁定位方案及机理分析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永磁定位磁检测的实现第48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定位背景磁场及消除算法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永磁标记定位系统设计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原理性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第54-57页
    3.4 脉冲励磁定位理论及实验研究第57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脉冲励磁定位模型建立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脉冲励磁定位方案设计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神经网络定位算法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定位算法仿真实验及分析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5 原理性实验及结果分析第63-6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6 脉冲励磁定位法实用性分析第66-67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67-68页
第4章 交流励磁定位理论及算法研究第68-92页
    4.1 交流励磁定位方案设计第68-69页
    4.2 交流励磁定位改进模型的建立第69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磁偶极子模型的失效分析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载流圆柱线圈电磁场模型的局限性分析第69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基于场源叠加及Taylor 级数的改进模型建立第71-74页
    4.3 五自由度方位测量原理第74-7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五自由度方位的定义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五自由度定位原理第75-78页
    4.4 定位模型的实验研究第78-8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准确性验证第78-8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优越性验证第80-82页
    4.5 定位问题求解分析第82-84页
    4.6 Powell 优化定位算法第84-86页
        4.6.1 Powell 算法原理分析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4.6.2 算法流程设计及效果分析第85-86页
    4.7 参数自调整的邻域微粒群优化定位算法第86-90页
        4.7.1 基本微粒群优化算法第87页
        4.7.2 参数自调整的邻域微粒群优化算法第87-89页
        4.7.3 算法仿真实验及分析第89-90页
    4.8 本章小结第90-92页
第5章 交流励磁定位系统设计第92-107页
    5.1 定位系统的设计要求第92页
    5.2 交流励磁定位系统总体结构第92-93页
    5.3 交变磁场发生器结构设计第93-9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总体结构第9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发射电路及控制时序设计第93-94页
    5.4 无线磁传感器总体结构设计第94-95页
    5.5 感应线圈设计第95-97页
    5.6 信号处理及控制模块设计第97-103页
        5.6.1 自适应增益控制及滤波模块设计第99-101页
        5.6.2 有效值检测模块设计第101-102页
        5.6.3 信号控制模块设计第102-103页
    5.7 发射接收的同步技术第103-104页
    5.8 无线磁传感器的组装第104-105页
    5.9 无线数据接收器设计第105-106页
    5.10 本章小结第106-107页
第6章 交流励磁定位系统实验研究及校正法研究第107-136页
    6.1 无线磁传感器标定实验第107-111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信号处理电路增益标定第107-109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线圈常数标定第109-111页
    6.2 定位验证实验第111-11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实验装置和方法第111-11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实验结果分析第112-115页
    6.3 生物组织对定位影响的评估第115-117页
    6.4 系统参数优化实验第117-120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发射线圈个数优化第117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发射线圈径向尺寸优化第117-118页
        6.4.3 发射线圈轴向尺寸优化第118-120页
    6.5 定位数据校正方法研究第120-134页
        6.5.1 Hardy’s Multi-Quadric 插值校正法第120-122页
        6.5.2 高阶多项式拟合校正法第122-124页
        6.5.3 基于L-M 贝叶斯正则化的神经网络校正法第124-128页
        6.5.4 L-M 贝叶斯正则化定位校正神经网络设计第128-133页
        6.5.5 各校正方法实验对比第133-134页
    6.6 定位系统校正实验第134-135页
        6.6.1 建立样本数据库第134页
        6.6.2 校正精度分析第134-135页
    6.7 本章小结第135-136页
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136-139页
    7.1 论文主要工作第136-137页
    7.2 下一步研究展望第137-139页
参考文献第139-146页
致谢第146-147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录用的学术论文第147-149页

论文共14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若干耦合非线性系统的严格解研究
下一篇:几类群集系统的稳定性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