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1页 |
1.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 | 第11-16页 |
1.1.1 问题的提出 | 第11-13页 |
1.1.1.1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“空间转向” | 第11-13页 |
1.1.1.2 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“空间危机” | 第13页 |
1.1.2 研究的意义 | 第13-16页 |
1.1.2.1 理论意义 | 第14页 |
1.1.2.2 现实意义 | 第14-16页 |
1.2 研究的方法和论文的框架 | 第16-19页 |
1.2.1 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2.1.1 交叉研究法 | 第16页 |
1.2.1.2 文献研究法 | 第16页 |
1.2.1.3 个案研究法 | 第16-17页 |
1.2.1.4 访谈法 | 第17页 |
1.2.2 论文框架 | 第17-19页 |
1.3 研究的创新点 | 第19页 |
1.3.1 跨学科的尝试 | 第19页 |
1.3.2 综合的理论视角 | 第19页 |
1.3.3 认同过程的解读 | 第19页 |
1.4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9-21页 |
1.4.1 城市空间 | 第19页 |
1.4.2 场所 | 第19-20页 |
1.4.3 工人新村 | 第20-21页 |
第二章 人文主义视角下的城市空间与场所认同研究 | 第21-32页 |
2.1 城市空间 | 第21-25页 |
2.1.1 作为纯粹物理意义的空间 | 第21-22页 |
2.1.2 空间的经济社会转向 | 第22-25页 |
2.1.2.1 列斐伏尔的“空间生产”理论 | 第22-23页 |
2.1.2.2 福柯的“空间权力”理论 | 第23-24页 |
2.1.2.3 卡斯特尔的“城市空间”理论 | 第24页 |
2.1.2.4 哈维的“时空压缩”理论 | 第24-25页 |
2.2 场所认同 | 第25-29页 |
2.2.1 场所 | 第25-26页 |
2.2.2 认同 | 第26页 |
2.2.3 场所认同 | 第26-28页 |
2.2.4“认同过程”理论 | 第28-29页 |
2.3 中国的研究 | 第29-32页 |
2.3.1 城市空间变迁与认同 | 第30页 |
2.3.2 单位制与城市空间形态 | 第30-31页 |
2.3.3 工人新村的研究 | 第31-32页 |
第三章 国家治理与场所身份:主体性的空间建构 | 第32-46页 |
3.1 空间环境的知觉与认知 | 第32-34页 |
3.1.1 人对空间环境的认知能力和认知需求 | 第32-33页 |
3.1.2 人依照认知的环境来决策行为 | 第33-34页 |
3.2 场所认同的建立过程 | 第34-39页 |
3.2.1 场所感的形成 | 第34页 |
3.2.2 场所认同的结构 | 第34-35页 |
3.2.3 场所认同的需求 | 第35-37页 |
3.2.3.1 独特性的需求 | 第35-36页 |
3.2.3.2 连续性的需求 | 第36-37页 |
3.2.3.3 自尊的需求 | 第37页 |
3.2.3.4 自我效能的需求 | 第37页 |
3.2.4 场所认同建立的过程 | 第37-39页 |
3.2.4.1 适应 | 第38页 |
3.2.4.2 同化 | 第38页 |
3.2.4.3 评价 | 第38-39页 |
3.3 国家合法性的建立与空间认同 | 第39-43页 |
3.3.1 城市规划的策略 | 第39-40页 |
3.3.2 空间实践的工具形态塑造 | 第40-42页 |
3.3.3 空间符号的表征体系 | 第42-43页 |
3.4 国家干预下场所身份的建构 | 第43-46页 |
第四章 社会主义中国城市空间再生产的知识谱系与整体呈现 | 第46-69页 |
4.1 革命性空间实践的社会思潮 | 第47-53页 |
4.1.1 工业化与工人住房问题 | 第47-48页 |
4.1.2 国家干预主义与城市规划 | 第48页 |
4.1.3 极端现代主义与革命性空间 | 第48-49页 |
4.1.4 乌托邦思想与新村主义 | 第49-51页 |
4.1.5 理性功能主义与形式理性主义 | 第51-52页 |
4.1.6“邻里单位”与“大街坊” | 第52-53页 |
4.2 中国城市空间治理的制度化过程 | 第53-55页 |
4.2.1 城市土地国有制度和住房分配制度 | 第54页 |
4.2.2 户籍制度 | 第54页 |
4.2.3 单位制度 | 第54-55页 |
4.2.4 街居制度 | 第55页 |
4.3 国家治理空间化的实践与整体呈现 | 第55-69页 |
4.3.1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人阶级的居住状况 | 第55-56页 |
4.3.2 50、60 年代工人住房建设的总体情况 | 第56-63页 |
4.3.2.1 华东 | 第57-59页 |
4.3.2.2 东北 | 第59-61页 |
4.3.2.3 华北 | 第61-63页 |
4.3.2.4 西南 | 第63页 |
4.3.3 工人居住区建设的主要特点 | 第63-69页 |
4.3.3.1 均质化 | 第64页 |
4.3.3.2“中央-周边” | 第64-66页 |
4.3.3.3 封闭围合 | 第66页 |
4.3.3.4 轴线对称 | 第66-67页 |
4.3.3.5 突出街景 | 第67-68页 |
4.3.3.6 低私密性 | 第68-69页 |
第五章 国家治理空间化的实践:上海曹杨工人新村 | 第69-86页 |
5.1“为工人阶级盖房子” | 第70-74页 |
5.1.1 解放前上海的工人住宅情况 | 第70页 |
5.1.2 50 年代初期上海的“房荒” | 第70-71页 |
5.1.3 曹杨新村的规划理念 | 第71-74页 |
5.2 曹杨新村的整体建设过程 | 第74-77页 |
5.2.1 曹杨一村“1002 户”住宅工程 | 第74-75页 |
5.2.2“二万户”时期的扩建情况 | 第75-77页 |
5.3 曹杨新村的空间规划设计 | 第77-84页 |
5.3.1 社区选址 | 第77-79页 |
5.3.2 规划布局 | 第79-80页 |
5.3.3 户型结构 | 第80-82页 |
5.3.3.1 房间设计 | 第81页 |
5.3.3.2 厨卫设备 | 第81-82页 |
5.3.3.3 阳台庭院 | 第82页 |
5.3.4 装饰设计 | 第82-83页 |
5.3.5 生活配套 | 第83-84页 |
5.4 总结 | 第84-86页 |
第六章 空间符号的隐喻:意识形态的注入 | 第86-99页 |
6.1 空间符号系统的建立 | 第86-88页 |
6.1.1 形态的象征性 | 第87页 |
6.1.2 名称的暗示性 | 第87-88页 |
6.2 空间分配的仪式化呈现 | 第88-95页 |
6.2.1 程序化的评选过程 | 第88-94页 |
6.2.1.1 突出国家重点工业路线 | 第89-90页 |
6.2.1.2 进行最广泛的组织动员 | 第90-92页 |
6.2.1.3 工厂内部分配的原则 | 第92-94页 |
6.2.2 搬迁庆典和“在场感”的生产 | 第94-95页 |
6.3 大众传媒中想象的共同体 | 第95-97页 |
6.4 总结 | 第97-99页 |
第七章 日常生活中集体主义场所认同的建立 | 第99-114页 |
7.1“劳模村”村民的新身份与自尊 | 第100-101页 |
7.2 从棚户到新村的场所身份转换 | 第101-103页 |
7.3 小尺度空间内的人际交流 | 第103-106页 |
7.4 划界: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博弈 | 第106-110页 |
7.5“咱们工人有力量” | 第110-111页 |
7.6 集体交往中的情感和记忆 | 第111-113页 |
7.7 总结 | 第113-114页 |
第八章 结论 | 第114-121页 |
8.1 集体主义场所认同的特点 | 第114-115页 |
8.1.1 高度的依赖性 | 第114-115页 |
8.1.2 认同的单一性 | 第115页 |
8.1.3 身份的同质性 | 第115页 |
8.2 消费语境下的空间失序 | 第115-118页 |
8.2.1 空间的商品化 | 第116页 |
8.2.2 空间的资本化 | 第116-117页 |
8.2.3 空间形态的碎片化 | 第117-118页 |
8.3 场所认同危机 | 第118-119页 |
8.4 总结 | 第119-12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1-12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