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.引言 | 第12-31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6页 |
1.1.1 经济转型的需求 | 第12-13页 |
1.1.2 科技发展的趋势 | 第13-14页 |
1.1.3 设计价值观的转变 | 第14-15页 |
1.1.4 政策法规的导向 | 第15-16页 |
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6-17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6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6-17页 |
1.3 研究现状 | 第17-25页 |
1.3.1 服务设计的研究现状 | 第17-20页 |
1.3.2 体验价值的研究现状 | 第20-24页 |
1.3.3 文献评述 | 第24-25页 |
1.4 研究内容和思路 | 第25-28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25-26页 |
1.4.2 研究思路 | 第26-28页 |
1.5 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| 第28-29页 |
1.5.1 研究重难点 | 第28页 |
1.5.2 创新点 | 第28-29页 |
1.6 研究方法 | 第29-31页 |
2.服务设计与体验价值的基础理论 | 第31-53页 |
2.1 服务设计的发展及其特征 | 第31-40页 |
2.1.1 服务设计的发展脉络 | 第32-35页 |
2.1.1.1 基于自然资源的服务设计 | 第32-33页 |
2.1.1.2 工业革命和机器逻辑时代的服务设计 | 第33-34页 |
2.1.1.3 后工业化社会的服务设计 | 第34-35页 |
2.1.2 服务设计的基本特征 | 第35-40页 |
2.1.2.1 系统性 | 第35-37页 |
2.1.2.2 无形性 | 第37-38页 |
2.1.2.3 共享性 | 第38-39页 |
2.1.2.4 协同性 | 第39-40页 |
2.2 体验价值的内涵及其成因 | 第40-53页 |
2.2.1 体验价值的理论内涵 | 第40-45页 |
2.2.1.1 体验价值的哲学研究 | 第41-42页 |
2.2.1.2 体验价值的心理学研究 | 第42-44页 |
2.2.1.3 体验价值的设计学研究 | 第44-45页 |
2.2.2 体验价值的影响因素 | 第45-53页 |
2.2.2.1 设计价值观的影响 | 第46-49页 |
2.2.2.2 体验的心理机制研究 | 第49-53页 |
3.服务设计体验价值创新的研究重点 | 第53-79页 |
3.1 体验价值的创新要素 | 第53-63页 |
3.1.1 体验价值创新要素的内涵 | 第54-59页 |
3.1.1.1 主客体阐述 | 第54-57页 |
3.1.1.2 场域探索 | 第57-59页 |
3.1.2 体验价值创新要素的相互关系 | 第59-63页 |
3.1.2.1 人与物的关系 | 第59-61页 |
3.1.2.2 物与环境的关系 | 第61-62页 |
3.1.2.3 人与环境的关系 | 第62-63页 |
3.2 体验价值的创新路径 | 第63-69页 |
3.2.1 研究起点:人的需求 | 第63-65页 |
3.2.2 研究目标:价值创新 | 第65-67页 |
3.2.3 研究主线:用户体验 | 第67-69页 |
3.3 体验价值的创新视角 | 第69-79页 |
3.3.1 体验价值链的横向视角 | 第69-73页 |
3.3.2 体验价值层次的纵向视角 | 第73-76页 |
3.3.3 体验价值取向的全局视角 | 第76-79页 |
4.服务设计体验价值维度的构建与分析 | 第79-113页 |
4.1 服务设计体验价值维度的构建 | 第79-87页 |
4.1.1 对维度的认知与理解 | 第79-81页 |
4.1.1.1 维度的概念来源 | 第79-80页 |
4.1.1.2 维度的拓展理解 | 第80-81页 |
4.1.2 体验价值维度的结构构建 | 第81-87页 |
4.1.2.1 体验价值维度的横向结构 | 第82-83页 |
4.1.2.2 体验价值维度的纵向结构 | 第83-85页 |
4.1.2.3 体验价值维度的模型结构 | 第85-87页 |
4.2 服务设计体验价值维度的分析 | 第87-113页 |
4.2.1 来自感官层的分析 | 第87-93页 |
4.2.1.1 感官层的体验重点 | 第87-88页 |
4.2.1.2“五感体验”的体验方式 | 第88-89页 |
4.2.1.3“五感体验”的体验载体 | 第89-90页 |
4.2.1.4 感官层的价值指标 | 第90-91页 |
4.2.1.5 美国安普瓜银行的五感体验 | 第91-93页 |
4.2.2 来自效用层的分析 | 第93-99页 |
4.2.2.1 效用层的体验重点 | 第93页 |
4.2.2.2“可用性”的体验方式 | 第93-95页 |
4.2.2.3“可用性”的体验载体 | 第95页 |
4.2.2.4 效用层的价值指标 | 第95-97页 |
4.2.2.5 苹果产品服务的可用性体验 | 第97-99页 |
4.2.3 来自协同层的分析 | 第99-106页 |
4.2.3.1 协同层的体验重点 | 第99-100页 |
4.2.3.2“用户参与”的体验方式 | 第100-101页 |
4.2.3.3“用户参与”的体验载体 | 第101-102页 |
4.2.3.4 协同层的价值指标 | 第102-103页 |
4.2.3.5 乐高的用户参与模式 | 第103-106页 |
4.2.4 来自意义层的分析 | 第106-113页 |
4.2.4.1“符号语意”的体验方式 | 第106页 |
4.2.4.2“符号语意”的体验方式 | 第106-108页 |
4.2.4.3“符号语意”的体验载体 | 第108-109页 |
4.2.4.4 意义层的价值指标 | 第109-110页 |
4.2.4.5 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的符号语意表达(V&A) | 第110-113页 |
5.基于体验价值维度的服务设计创新实证研究 | 第113-150页 |
5.1 基于体验价值维度的服务设计创新过程 | 第113-118页 |
5.1.1 探索(Exploration) | 第114-115页 |
5.1.2 定位(Positioning) | 第115-116页 |
5.1.3 生成(Generating) | 第116-117页 |
5.1.4 反思(Reflecting) | 第117-118页 |
5.2 服务设计体验价值维度的实证研究——以移动血压测量终端为例 | 第118-150页 |
5.2.1 服务设计体验价值维度的实证步骤 | 第119-120页 |
5.2.2 探索阶段——移动血压测量终端的服务设计背景 | 第120-129页 |
5.2.2.1 定性分析 | 第121-125页 |
5.2.2.2 定量分析 | 第125-129页 |
5.2.2.3 定性定量分析结论 | 第129页 |
5.2.3 定位阶段——移动血压测量终端的服务设计定位 | 第129-139页 |
5.2.3.1 人物角色 | 第130-133页 |
5.2.3.2 情境构建 | 第133-136页 |
5.2.3.3 用户情绪板 | 第136-139页 |
5.2.4 生成阶段——移动血压测量终端的服务设计方案 | 第139-145页 |
5.2.4.1 理念生成 | 第139-140页 |
5.2.4.2 提案生成 | 第140-145页 |
5.2.5 反思阶段——移动血压测量终端的服务设计反思 | 第145-150页 |
5.2.5.1 可用性评估 | 第146-148页 |
5.2.5.2 情感测量 | 第148-150页 |
6.结论 | 第150-158页 |
6.1 对服务设计体验价值创新的再认识 | 第150-153页 |
6.1.1 全链路的体验价值构建 | 第150-151页 |
6.1.2 全层级的体验价值分析 | 第151-152页 |
6.1.3 全参与的体验价值共创 | 第152页 |
6.1.4 全视角的体验价值主张 | 第152-153页 |
6.2 研究局限及未来展望 | 第153-158页 |
6.2.1 研究局限 | 第153-154页 |
6.2.2 未来展望 | 第154-158页 |
6.2.2.1 以大数据提升服务设计体验价值 | 第154-155页 |
6.2.2.2 以生态效率提升服务设计体验价值 | 第155-156页 |
6.2.2.3 以人工智能提升服务设计体验价值 | 第156-1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8-170页 |
致谢 | 第170-171页 |
附录A 移动血压仪需求调研 | 第171-177页 |
附录B 移动血压仪用户访谈 | 第177-182页 |
附录C 移动血压测量终端可用性体验评估 | 第182-186页 |
附录D 移动血压测量终端情感测量表 | 第186-189页 |
读博期间科研情况说明 | 第189-1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