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6页 |
英文摘要 | 第6-9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4-26页 |
1.1 ~(220)Rn及其子体 | 第14-16页 |
1.2 ~(220)Rn及其子体测量方法 | 第16-19页 |
1.2.1 被动累积式测量方法 | 第17页 |
1.2.2 主动式测量方法 | 第17-19页 |
1.3 国内外 ~(220)Rn室研究现状 | 第19-23页 |
1.3.1 已建立的 ~(220)Rn室 | 第19-21页 |
1.3.2 ~(220)Rn室的标准化 | 第21-23页 |
1.3.3 现有的 ~(220)Rn室存在的问题 | 第23页 |
1.4 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3-26页 |
第2章 ~(220)Rn室的建立与参考水平的测量方法 | 第26-44页 |
2.1 ~(220)Rn室的工作基础 | 第26-36页 |
2.1.1 固体流气式 ~(220)Rn源 | 第27页 |
2.1.2 非放射性气溶胶产生与测量 | 第27-30页 |
2.1.3 环境参数的测量装置 | 第30页 |
2.1.4 ~(220)Rn子体源箱 | 第30-32页 |
2.1.5 ~(220)Rn室主体箱和 ~(220)Rn衰变计算 | 第32-34页 |
2.1.6 ~(220)Rn子体室的构成 | 第34-36页 |
2.2 ~(220)Rn室 ~(220)Rn及其子体浓度的测量方法 | 第36-42页 |
2.2.1 ~(220)Rn浓度的测量方法 | 第36-41页 |
2.2.2 ~(220)Rn平衡因子的测量方法 | 第41-42页 |
2.3 小结 | 第42-44页 |
第3章 ~(220)Rn室关键参数调控的理论模型 | 第44-70页 |
3.1 引言 | 第44页 |
3.2 ~(220)Rn室内 ~(220)Rn子体形态的演变过程 | 第44-46页 |
3.3 ~(220)Rn室调控理论模型的建立 | 第46-57页 |
3.3.1 模型公式的推导过程 | 第46-51页 |
3.3.2 ~(220)Rn子体调控中影响因素的探讨 | 第51-57页 |
3.4 ~(220)Rn子体室调控的理论模型 | 第57-65页 |
3.4.1 模型公式的推导过程 | 第57-60页 |
3.4.2 ~(220)Rn子体室中调控变量对调控参数的影响 | 第60-65页 |
3.5 ~(220)Rn子体浓度调控方式特点比较 | 第65-66页 |
3.6 气溶胶调控的理论模型 | 第66-68页 |
3.7 小结 | 第68-70页 |
第4章 ~(220)Rn室 ~(220)Rn子体沉积速率和附壁率的测量 | 第70-88页 |
4.1 引言 | 第70-72页 |
4.2 ~(212)Pb子体有效沉积速率的测量 | 第72-80页 |
4.2.1 测量公式的推导 | 第72-74页 |
4.2.2 测量过程 | 第74-76页 |
4.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76-77页 |
4.2.4 实验结果与Lai-Nazaroff模型计算结果的比较 | 第77-79页 |
4.2.5 气溶胶浓度对沉积速率和附壁率的影响 | 第79-80页 |
4.3 ~(220)Rn室主要箱体中 ~(220)Rn子体附壁率的测量 | 第80-86页 |
4.3.1 测量原理与方法的选取 | 第80-81页 |
4.3.2 测量过程 | 第81-82页 |
4.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82-86页 |
4.4 小结 | 第86-88页 |
第5章 ~(220)Rn室关键参数调控性能的实验研究 | 第88-116页 |
5.1 引言 | 第88页 |
5.2 ~(220)Rn子体源箱性能测试 | 第88-93页 |
5.2.1 ~(220)Rn子体浓度的稳定性 | 第89-90页 |
5.2.2 ~(220)Rn子体浓度达到稳定所需时间的测试 | 第90-91页 |
5.2.3 ~(220)Rn子体最大输出率实验测量 | 第91-93页 |
5.3 ~(220)Rn子体室运行性能测试 | 第93-105页 |
5.3.1 ~(220)Rn子体稳定性与均匀性测试 | 第93-96页 |
5.3.2 主体箱内 ~(220)Rn子体浓度达到稳定所需时间 | 第96-97页 |
5.3.3 模拟采样回路流率对 ~(220)Rn子体浓度的影响 | 第97-99页 |
5.3.4 ThC/Th B活度比调控性能测试 | 第99-103页 |
5.3.5 ThC/ThB活度比的影响因素研究 | 第103-105页 |
5.4 ~(220)Rn室 ~(220)Rn及其子体浓度调控性能测试 | 第105-113页 |
5.4.1 风速调控性能 | 第105-106页 |
5.4.2 ~(220)Rn浓度的均匀性与稳定性 | 第106-109页 |
5.4.3 ~(220)Rn子体浓度稳定性 | 第109-112页 |
5.4.4 ~(220)Rn子体浓度均匀性 | 第112-113页 |
5.5 小结 | 第113-116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16-120页 |
6.1 本研究工作总结 | 第116-117页 |
6.2 本研究特色与工作创新点 | 第117-118页 |
6.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| 第118-12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0-134页 |
附录 | 第134-136页 |
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36-138页 |
致谢 | 第138-13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