寡糖特异性麦芽糖酶的产生与性质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9-19页 |
1.1 麦芽糖概述 | 第9-14页 |
1.1.1 麦芽糖 | 第9-10页 |
1.1.2 麦芽糖浆的分类和用途 | 第10-11页 |
1.1.3 麦芽糖酶的分类 | 第11-12页 |
1.1.4 麦芽糖浆的生产 | 第12-13页 |
1.1.5 高纯度麦芽糖的生产 | 第13-14页 |
1.2 麦芽低聚糖概述 | 第14-16页 |
1.2.1 麦芽低聚糖 | 第14-15页 |
1.2.2 麦芽低聚糖的特点及应用 | 第15页 |
1.2.3 麦芽低聚糖的生产 | 第15-16页 |
1.3 大孔吸附树脂 | 第16-17页 |
1.3.1 大孔吸附树脂 | 第16页 |
1.3.2 大孔吸附树脂的分离原理 | 第16页 |
1.3.3 大孔吸附树脂的分类 | 第16-17页 |
1.3.4 大孔吸附树脂的应用 | 第17页 |
1.4 研究意义、内容 | 第17-19页 |
1.4.1 研究意义 | 第17-18页 |
1.4.2 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寡糖特异性麦芽糖酶生产菌的筛选 | 第19-25页 |
2.1 引言 | 第19页 |
2.2 材料与方法 | 第19-20页 |
2.2.1 培养基 | 第19页 |
2.2.2 薄层层析(TLC) | 第19-20页 |
2.2.3 目的菌分离方法 | 第20页 |
2.3 结果与分析 | 第20-25页 |
2.3.1 低浓度筛选培养基筛选 | 第20-23页 |
2.3.2 高浓度液体培养基筛选 | 第23-25页 |
第三章 大孔树脂纯化麦芽低聚糖 | 第25-34页 |
3.1 引言 | 第25页 |
3.2 材料与方法 | 第25-27页 |
3.2.1 培养基 | 第25页 |
3.2.2 大孔树脂预处理 | 第25-26页 |
3.2.3 麦芽低聚糖的分离纯化 | 第26页 |
3.2.4 产物的定性定量分析 | 第26页 |
3.2.5 还原糖标准曲线的绘制方法 | 第26页 |
3.2.6 酶活力测定方法 | 第26-27页 |
3.3 结果与分析 | 第27-33页 |
3.3.1 大孔树脂的静态吸附效果 | 第27-28页 |
3.3.2 大孔树脂对多糖的吸附效果 | 第28页 |
3.3.3 大孔树脂对麦芽低聚糖的吸附效果 | 第28-29页 |
3.3.4 洗脱流速对吸附过程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3.3.5 进样浓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3.3.6 还原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| 第31-32页 |
3.3.7 酶活力分析方法 | 第32-33页 |
3.4 小结 | 第33-34页 |
第四章 寡糖特异性麦芽糖酶的产酶条件研究 | 第34-41页 |
4.1 引言 | 第34页 |
4.2 材料与方法 | 第34-36页 |
4.2.1 菌种 | 第34页 |
4.2.2 培养基 | 第34-35页 |
4.2.3 粗酶液的制备 | 第35页 |
4.2.4 温度对产酶的影响 | 第35页 |
4.2.5 培养基初始pH对产酶的影响 | 第35页 |
4.2.6 碳源种类和浓度对产酶的影响 | 第35页 |
4.2.7 氮源种类和浓度对产酶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4.3 结果与分析 | 第36-39页 |
4.3.1 温度对产酶的影响 | 第36页 |
4.3.2 培养基初始pH对产酶的影响 | 第36页 |
4.3.3 碳源种类和浓度对产酶的影响 | 第36-38页 |
4.3.4 氮源种类和浓度对产酶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4.4 小结 | 第39-41页 |
第五章 寡糖特异性麦芽糖酶粗酶酶学性质研究 | 第41-48页 |
5.1 引言 | 第41页 |
5.2 材料与方法 | 第41-43页 |
5.2.1. 菌种 | 第41页 |
5.2.2. 培养基 | 第41页 |
5.2.3 粗酶液的制备 | 第41-42页 |
5.2.4 温度对酶活力的影响 | 第42页 |
5.2.5 酶的热稳定性 | 第42页 |
5.2.6 pH对酶活力的影响 | 第42页 |
5.2.7 pH对酶的稳定性的影响 | 第42页 |
5.2.8 金属离子对酶活力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5.3 结果与分析 | 第43-45页 |
5.3.1 温度对酶活力的影响 | 第43页 |
5.3.3 酶的热稳定性 | 第43-44页 |
5.3.4 pH对酶活力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5.3.5 pH对酶的稳定性的影响 | 第45页 |
5.3.6 金属离子对酶活力的影响 | 第45页 |
5.4 小结 | 第45-48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48-50页 |
6.1 结论 | 第48页 |
6.2 展望 | 第48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4页 |
致谢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