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25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1.2 NO_x的主要来源 | 第9-10页 |
1.3 氮氧化物的性质及危害 | 第10-11页 |
1.3.1 氮氧化物的性质 | 第10页 |
1.3.2 氮氧化物的危害 | 第10-11页 |
1.4 氮氧化物排放标准 | 第11-13页 |
1.5 氮氧化物的产生机理 | 第13-14页 |
1.6 氮氧化物控制技术 | 第14-23页 |
1.6.1 低氮燃烧技术 | 第14-15页 |
1.6.2 常见烟气脱硝方法 | 第15-21页 |
1.6.3 尿素吸收 | 第21-23页 |
1.7 本论文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| 第23-25页 |
第2章 分级氧化尿素还原吸收高浓度NO_x小试实验研究 | 第25-35页 |
2.1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 | 第25-26页 |
2.1.1 实验试剂 | 第25页 |
2.1.2 实验仪器 | 第25-26页 |
2.2 实验装置及流程图 | 第26页 |
2.3 分析方法 | 第26-27页 |
2.4 实验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 | 第27页 |
2.5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27-34页 |
2.5.1 加入一级氧化对第一级出. NO_x浓度的影响 | 第27-28页 |
2.5.2 加入二级氧化对第二级出. NO_x浓度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2.5.3 加入三级氧化对第三级出. NO_x浓度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2.5.4 尿素与NaOH吸收液三级吸收对比实验研究 | 第30-33页 |
2.5.5 温度对出. NO_x浓度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第3章 分级氧化尿素还原吸收高浓度NO_x放大实验研究 | 第35-46页 |
3.1 实验试剂和仪器 | 第35-36页 |
3.1.1 实验试剂 | 第35页 |
3.1.2 实验仪器 | 第35-36页 |
3.2 实验装置和流程 | 第36-37页 |
3.2.1 实验装置 | 第36-37页 |
3.2.2 实验流程 | 第37页 |
3.3 实验分析方法 | 第37-38页 |
3.4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38-45页 |
3.4.1 实验温度的确定 | 第38页 |
3.4.2 停留时间与氧化度的关系 | 第38-39页 |
3.4.3 停留时间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| 第39-41页 |
3.4.4 氧化度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| 第41-43页 |
3.4.5 尿素含量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3.4.6 液气比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第4章 分级氧化尿素还原吸收高浓度NO_x中试实验研究 | 第46-57页 |
4.1 中试所用废气排放工艺及原有处理装置简介 | 第46-47页 |
4.2 实验所需试剂和仪器 | 第47页 |
4.3 实验废气参数、装置和流程 | 第47-49页 |
4.3.1 实验废气参数 | 第47-48页 |
4.3.2 实验装置 | 第48-49页 |
4.4 中试实验调试 | 第49-50页 |
4.5 实验结果和讨论 | 第50-56页 |
4.5.1 进.浓度标定 | 第50-51页 |
4.5.2 空塔气速对出. NO_x浓度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4.5.3 泵量对NO_x出.浓度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4.5.4 臭氧(O3/NO_x)对出. NO_x浓度的影响 | 第53-54页 |
4.5.5 臭氧对各级吸收塔出. NO_x浓度的影响 | 第54页 |
4.5.6 吸收液浓度对出. NO_x浓度的影响 | 第54-55页 |
4.5.7 实验结果的平行校验 | 第55-56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第5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57-59页 |
5.1 结论 | 第57页 |
5.2 创新点 | 第57页 |
5.3 展望 | 第57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5页 |
附录: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