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离散元法的新拌混凝土泵送S管优化设计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8-9页 |
1.2 新拌混凝土离散元法研究综述 | 第9-10页 |
1.2.1 离散元法研究综述 | 第9页 |
1.2.2 新拌混凝土离散元法研究综述 | 第9-10页 |
1.3 新拌混凝土泵送过程研究综述 | 第10-13页 |
1.3.1 泵送过程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3.2 新拌混凝土S管研究综述 | 第12-13页 |
1.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3-16页 |
第二章 新拌混凝土流变学概述 | 第16-22页 |
2.1 流变学简介 | 第16页 |
2.2 组合流变模型介绍 | 第16-18页 |
2.3 新拌混凝土流变学研究 | 第18-19页 |
2.3.1 新拌混凝土力学模型 | 第18-19页 |
2.3.2 新拌混凝土的本构方程 | 第19页 |
2.4 泵送混凝土流变学分析 | 第19-21页 |
2.4.1 混凝土流动形态临界条件推导 | 第19-20页 |
2.4.2 泵送混凝土流动形态分析 | 第20-21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1-22页 |
第三章 新拌混凝土离散元模型的建立及校准 | 第22-41页 |
3.1 离散元模型的建立 | 第22-23页 |
3.2 砂石基本参数的确定 | 第23-28页 |
3.2.1 砂石回弹实验 | 第24-25页 |
3.2.2 砂石休止角实验 | 第25-27页 |
3.2.3 砂石滑动实验 | 第27页 |
3.2.4 实验结果 | 第27-28页 |
3.3 离散元软件可行性分析 | 第28-30页 |
3.4 离散元模型的校准 | 第30-34页 |
3.4.1 改良的塌落度实验 | 第30-32页 |
3.4.2 改良的L箱实验 | 第32-34页 |
3.5 离散元模型的验证 | 第34-40页 |
3.5.1 加压式流变仪的研制 | 第35-38页 |
3.5.2 加压式流变仪工作原理 | 第38-39页 |
3.5.3 加压式流变仪的校准 | 第39页 |
3.5.4 流变仪结果对比 | 第39-40页 |
3.6 校准的模型参数 | 第40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40-41页 |
第四章 泵送管道不同部位压力损失分析 | 第41-50页 |
4.1 简介 | 第41-42页 |
4.2 直管压力损失分析 | 第42-46页 |
4.2.1 直管中压力计算 | 第42-43页 |
4.2.2 管道模型的建立 | 第43-44页 |
4.2.3 模拟结果 | 第44页 |
4.2.4 直管压力损失的实验分析 | 第44-46页 |
4.3 弯管压力损失分析 | 第46-47页 |
4.4 S压阀力损失分析 | 第47-49页 |
4.5 模拟结果与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4.5.1 模拟结果 | 第49页 |
4.5.2 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第五章 新拌混凝土泵送S管结构优化设计 | 第50-69页 |
5.1 简介 | 第50-53页 |
5.1.1 S管基本简介 | 第50-51页 |
5.1.2 模拟条件 | 第51-52页 |
5.1.3 参数提取 | 第52-53页 |
5.2 运行参数的影响 | 第53-58页 |
5.2.1 泵送速度的影响 | 第53-54页 |
5.2.2 粗骨料体积分数的影响 | 第54-56页 |
5.2.3 粗骨料形状对S管的影响 | 第56-58页 |
5.3 几何参数的影响 | 第58-65页 |
5.3.1 S管计算过程分析 | 第58-60页 |
5.3.2 管道直径的影响 | 第60-61页 |
5.3.3 曲率半径的影响 | 第61-62页 |
5.3.4 S管水平尺寸的影响 | 第62-65页 |
5.4 优化结果分析 | 第65-68页 |
5.4.1 最优参数选择 | 第65-66页 |
5.4.2 S管最优模型建立及对比 | 第66-68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68-69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69-71页 |
1.结论 | 第69页 |
2.本文主要创新点 | 第69-70页 |
3.展望 | 第70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4页 |
致谢 | 第74-75页 |
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