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序言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事后行为的概念及功能 | 第9-17页 |
一、“事后行为”的概念 | 第9-13页 |
(一) 不可罚的事后行为 | 第9-10页 |
(二) “事后行为”的概念与类型 | 第10-12页 |
(三) 事后行为与自首、立功的对比分析 | 第12-13页 |
二、事后行为的功能 | 第13-17页 |
(一) 事后行为具有影响量刑的功能 | 第14-15页 |
(二) 事后行为具有影响定罪的功能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出罪的理论基础:犯罪化与非罪化 | 第17-25页 |
一、犯罪化的一般理论 | 第17-19页 |
(一) 犯罪化的标准 | 第17-18页 |
(二) 事后行为和犯罪的关联性 | 第18-19页 |
二、非罪化的一般理论 | 第19-25页 |
(一) “出罪”的概念 | 第19-21页 |
(二) 出罪的分类 | 第21-25页 |
第三章 事后行为的出罪功能的概念与特征 | 第25-31页 |
一、事后行为的出罪功能的概念和特征 | 第25-27页 |
(一) 前提:事后行为发生在犯罪成立之后 | 第25页 |
(二) 原因:事后行为与犯罪具有一定的关联性,对犯罪本身产生影响 | 第25-26页 |
(三) 形式:刑法或者司法解释明确规定 | 第26页 |
(四) 结果:“出罪”,不追究刑事责任 | 第26-27页 |
二、事后行为的出罪功能与刑法第13 条出罪功能的区别 | 第27-29页 |
(一) 出罪原因不同 | 第27-28页 |
(二) 适用范围不同 | 第28页 |
(三) 适用的结果不同 | 第28页 |
(四) 适用方式不同 | 第28-29页 |
三、事后行为的出罪功能与其他出罪功能的区别 | 第29-31页 |
(一) 事后行为的出罪功能与违法性阻却事由的出罪功能的区别 | 第29-30页 |
(二) “但书”的出罪功能与违法阻却事由的出罪功能的异同 | 第30-31页 |
第四章 事后行为的出罪功能的根据与价值诉求 | 第31-44页 |
一、事后行为具有出罪功能的根据 | 第31-36页 |
(一) 事后行为的出罪功能的本质是紧缩犯罪圈 | 第31-32页 |
(二) 事后行为使得前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发生质变 | 第32-35页 |
(三) 事后行为能够反映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微小 | 第35页 |
(四) 追究刑事责任会造成其他的伤害 | 第35-36页 |
二、事后行为具有出罪功能的价值诉求 | 第36-44页 |
(一) 现有事后行为的出罪功能的具体理由 | 第36-39页 |
(二) 事后行为具有出罪功能的价值诉求 | 第39-44页 |
第五章 事后行为的出罪功能的限制 | 第44-49页 |
一、从质的方面对事后行为的出罪功能的限制 | 第44-47页 |
(一) 事后行为的出罪功能不适用于社会危害性不能消减的犯罪 | 第44-45页 |
(二) 事后行为的出罪功能不适用于人身危险性没有削减的情况 | 第45-47页 |
(三) “可以”不追究刑事责任,保留了追究刑事责任的可能性 | 第47页 |
二、从量的方面对事后行为的出罪功能的限制 | 第47-49页 |
(一) 从量的方面对事后行为的出罪功进行限制的类型 | 第47-48页 |
(二) 从量的方面对事后行为的出罪功能进行限制的不足 | 第48-49页 |
第六章 事后行为的出罪功能是犯罪人奖励体系的补充 | 第49-51页 |
一、犯罪人奖励体系 | 第49-50页 |
二、事后行为的出罪功能是对犯罪人奖励体系的补充 | 第50-51页 |
结论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5页 |
后记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