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引言 | 第10-12页 |
第一章 "驾车碰瓷"的界定和剖析 | 第12-16页 |
一、"碰瓷"的渊源 | 第12页 |
二、"驾车碰瓷"的界定 | 第12页 |
三、处理"驾车碰瓷"案件的难点 | 第12-13页 |
(一) 认定难 | 第13页 |
(二) 定性难 | 第13页 |
(三) 取证难 | 第13页 |
四、"驾车碰瓷"的定性争论 | 第13-16页 |
第二章 "驾车碰瓷"案件中行为人是否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| 第16-24页 |
一、"驾车碰瓷"行为是否危害了公共安全 | 第16-19页 |
(一) 公共安全的范围界定 | 第17-18页 |
(二) "驾车碰瓷"是否侵害了公共安全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| 第18-19页 |
二、"驾车碰瓷"行为是否属于"其他危险方法" | 第19-21页 |
(一) "其他危险方法"的含义及认定 | 第19-21页 |
(二) "驾车碰瓷"行为不属于"其他危险方法" | 第21页 |
三、"驾车碰瓷"中行为人的主观心态 | 第21-24页 |
(一) 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 | 第22页 |
(二) "驾车碰瓷"行为人的主观心态是过于自信的过失 | 第22-24页 |
第三章 "驾车碰瓷"案件中行为人是否构成敲诈勒索罪 | 第24-30页 |
一、敲诈勒索罪与抢劫罪的区分问题 | 第25-26页 |
二、以公权力介入进行威胁属于敲诈勒索罪的心理强制因素 | 第26-27页 |
三、公权力已经介入调处的,不存在心理强制因素 | 第27-28页 |
四、碰瓷勒索他人却致同伙死亡,同伙是否应承担刑事责任 | 第28-30页 |
第四章 "驾车碰瓷"案件中行为人是否构成诈骗罪 | 第30-34页 |
一、行为人构成诈骗罪的一般情形 | 第30-31页 |
二、被骗者与被害人不同的情况下可以成立诈骗罪 | 第31-32页 |
三、三角诈骗的问题 | 第32-34页 |
(一) 三角诈骗构成诈骗罪 | 第32-33页 |
(二) 诉讼诈骗成立诈骗罪 | 第33-34页 |
第五章 "驾车碰瓷"罪数形态的认定 | 第34-36页 |
一、"驾车碰瓷"与想象竞合犯 | 第34页 |
二、"驾车碰瓷"与牵连犯 | 第34-36页 |
结语 | 第36-3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7-39页 |
致谢 | 第3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