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阮籍《咏怀》诗的边缘特色
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页 |
目录 | 第6-8页 |
引言 | 第8-9页 |
第一章、中心与边缘的矛盾与纠结 | 第9-15页 |
一、中心与边缘的界定 | 第9-10页 |
(一) 集团依附意识的强化和中心化 | 第9页 |
(二) 阮籍主动远离中心、追求边缘的生命特质 | 第9-10页 |
二、边缘化的自觉生成 | 第10-15页 |
(一) 个人角度的生成 | 第10-11页 |
1、家世的影响 | 第10页 |
2、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| 第10-11页 |
(二) 社会角度的生成 | 第11-15页 |
1、政治地位的尴尬 | 第11-13页 |
2、个人身份的尴尬 | 第13-15页 |
第二章、《咏怀诗》内容的边缘化 | 第15-28页 |
一、在自然中的边缘生存 | 第15-19页 |
(一) 意象表现的边缘化 | 第15-16页 |
1、阴冷单一之自然意象 | 第15-16页 |
2、忧世出尘之人物意象 | 第16页 |
(二) 环境呈现的边缘化 | 第16-18页 |
1、登览临景之虚实相间 | 第16-17页 |
2、隐仙入境之虚渺不存 | 第17-18页 |
(三) 主题表达的边缘化 | 第18-19页 |
二、在社会中的边缘生存 | 第19-22页 |
(一) 在礼法的边缘地带挣扎 | 第19-21页 |
1、司马氏的“礼法”变味 | 第19页 |
2、以嗜酒和醉酒来抗礼 | 第19-20页 |
3、以佯狂、悖礼来抗礼 | 第20-21页 |
(二) 在仕途的边缘地带徘徊 | 第21-22页 |
三、在人群中的边缘生存 | 第22-25页 |
(一) 维持与统治者的消极合作 | 第22-24页 |
(二) 对异路人的讽刺和蔑视 | 第24页 |
(三) 与同路者的交好 | 第24-25页 |
四、在心灵的边缘生存 | 第25-28页 |
(一) 从凡到仙的延伸 | 第25-26页 |
1、人境到仙境的延伸 | 第25-26页 |
2、凡人(诗人)到仙人的延伸 | 第26页 |
(二) 延伸可行性的打破 | 第26-28页 |
第三章、《咏怀》艺术表现形式的边缘化 | 第28-41页 |
一、题材构架的边缘化处理 | 第28-31页 |
(一) “小人物”的视角定位 | 第28页 |
(二) 事件情节的边缘化展开 | 第28-31页 |
1、用写意来摹画景物 | 第29页 |
2、用暗喻来隐藏事实 | 第29页 |
3、用典故来玄化诗歌 | 第29-30页 |
4、用“我”来介入物象 | 第30-31页 |
二、对传统诗歌创作形态的颠覆 | 第31-34页 |
(一) 对“古诗”的开拓和挖掘 | 第31-32页 |
1、诗歌情感表达的深度挖掘 | 第31页 |
2、“中和”之美创作理念的颠覆 | 第31-32页 |
(二) 诗歌题目的缺失 | 第32-33页 |
(三) 诗句成分的不完整 | 第33-34页 |
三、叙述方式上的边缘主动性 | 第34-38页 |
(一) 抒情主人公进入诗歌的方式 | 第34-36页 |
1、公开地进入诗歌 | 第34-35页 |
2、隐蔽地进入诗歌 | 第35-36页 |
(二) 叙述者在边缘上的活跃行动 | 第36-37页 |
1、主动往边缘出走游览 | 第36-37页 |
2、主动安于卑微的生活状态 | 第37页 |
(三) 抒情主人公在边缘上情绪体验 | 第37-38页 |
四、主体话语体式的内向边缘性 | 第38-41页 |
(一) 先觉者的话语方式 | 第38页 |
(二) 失语者的话语方式 | 第38-40页 |
(三) 调侃者的话语体式 | 第40页 |
(四) 飞翔者的话语体式 | 第40-41页 |
结论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