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引言 | 第10-14页 |
第一章 “合意”介入司法的合理性分析 | 第14-24页 |
一、原理层面:“公共利益”的转型 | 第14-17页 |
(一) 对“社会契约论”的反思 | 第14-15页 |
(二) 不同理论中“公共利益”的属性转变 | 第15-17页 |
二、制度层面:秩序恢复与犯罪人“回归” | 第17-24页 |
(一) 对受害方的危机化解 | 第17-19页 |
(二) 对加害方的危机化解 | 第19-20页 |
(三) 对社会公众的危机化解 | 第20-24页 |
第二章 “合意”介入司法的必要性分析 | 第24-31页 |
一、刑事司法的困境——资源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| 第24-28页 |
(一) 犯罪暗数:司法资源的绝对短缺 | 第24-26页 |
(二) 司法效率的社会评价——个案失范的扩大效应 | 第26-28页 |
二、解决途径:恢复性司法 | 第28-31页 |
(一) 恢复性司法:“合意”为主导的刑事纠纷解决方式 | 第28-29页 |
(二) 额外的分析:成本的削减还是转移? | 第29-31页 |
第三章 两种“合意”模式 | 第31-43页 |
一、“私力合意模式”——以刑事和解为模型 | 第31-36页 |
(一) 对约翰R. 戈姆(John R. Gehm)刑事和解三理论的简述与评析 | 第31-34页 |
(二) 刑事和解的制度优势 | 第34-35页 |
(三) 对制度效率的简短反思 | 第35-36页 |
二、公私合意模式:“职能履行”与“刑罚必要性” | 第36-40页 |
(一) 侦查阶段:从任意侦查入手——基于“职能履行”的“合意” | 第37-38页 |
(二) 起诉阶段:基于“刑罚必要性”的“合意” | 第38-40页 |
三、两种模式的比较分析 | 第40-43页 |
(一) 一个区别:“合意”的扩张与限缩 | 第40-41页 |
(二) 一个共性:私主体的权益保护问题 | 第41-43页 |
第四章 刑事“合意”与中国司法 | 第43-48页 |
一、放逐与被放逐:“合意”制度与中国传统文化 | 第43-44页 |
(一) 从费孝通《乡土中国》的一段小案子说起 | 第43页 |
(二) 分析:制度内抑或制度外 | 第43-44页 |
二、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 | 第44-48页 |
(一) 自下而上——发端于民间的制度需求 | 第44-45页 |
(二) 自上而下——“合意”的制度保障 | 第45-48页 |
结语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