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摘要 | 第1-7页 |
引言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对质诘问权概述 | 第8-12页 |
一、术语的界定——对质与诘问的不可分性 | 第8-9页 |
二、对质权 | 第9-10页 |
(一) 在场权 | 第9页 |
(二) 在场权的例外——不可利用性理论与公共利益的例外 | 第9-10页 |
三、诘问权 | 第10-12页 |
(一) 直接诘问与间接诘问 | 第10-11页 |
(二) 交互诘问与轮替诘问 | 第11-12页 |
第二章 对质诘问权的性质与价值 | 第12-15页 |
一、对质诘问权的宪法法源 | 第12-13页 |
二、对质诘问权的价值 | 第13-15页 |
(一) 证人产生理论(Production Theory) | 第13页 |
(二) 可信性理论(Reliability Theory) | 第13-14页 |
(三) 防止滥权理论 | 第14页 |
(四) 当事人进行主义的诉讼防御权 | 第14-15页 |
第三章 对质诘问权的理论基础 | 第15-17页 |
一、证据裁判原则 | 第15-16页 |
二、严格证明法则 | 第16-17页 |
第四章 对质诘问权的内容与要求——以欧洲人权法院的程序为中心 | 第17-23页 |
一、对质诘问权的内容 | 第17-20页 |
(一) 证人的概念 | 第17-18页 |
(二) 对质诘问的时间 | 第18-19页 |
(三) 对质诘问的方式 | 第19-20页 |
(四) 对质诘问权的范围 | 第20页 |
二、对质诘问权的要求 | 第20-23页 |
(一) 通知、在场的要求 | 第20-21页 |
(二) 法院澄清义务的要求 | 第21页 |
(三) 对讯的要求 | 第21-22页 |
(四) 质疑的机会 | 第22-23页 |
第五章 我国刑事被告人对质诘问权的改革与完善 | 第23-29页 |
一、对质诘问权在我国法律制度和司法实践中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| 第23-25页 |
(一) 对质诘问权在法律规定上的缺失 | 第23页 |
(二) 证人概念的缺陷 | 第23-24页 |
(三) 证人不出庭作证成为常态 | 第24页 |
(四) 阅读书面证言成为主要的证据方法 | 第24-25页 |
二、我国确立和完善被告人对质诘问权的必要性 | 第25-27页 |
(一) 公平审判的要求 | 第25-26页 |
(二) 提升刑事审判的正当性 | 第26页 |
(三) 有利于刑事诉讼发现真实目标的实现 | 第26页 |
(四) 与国际公约的要求相衔接 | 第26-27页 |
三、确立对质诘问权制度的具体思路和保障措施 | 第27-29页 |
(一) 确立庭前对质诘问制度 | 第27页 |
(二) 确立强制证人出庭作证规则,完善证人保护制度 | 第27-28页 |
(三) 有限的书面证言使用规则 | 第28-29页 |
结语 | 第29-3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0-3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