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9页 |
绪论 | 第9-15页 |
第一节 监狱监管安全事件应对机制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-11页 |
一、研究监狱监管安全事件应对机制的背景 | 第9-10页 |
二、研究监狱监管安全事件应对机制的意义 | 第10-11页 |
第二节 监狱监管安全事件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1-13页 |
一、监狱监管安全事件研究基本状况 | 第11-12页 |
二、对相关研究现状的评述 | 第12-13页 |
第三节 研究方法 | 第13页 |
第四节 论文结构 | 第13-15页 |
第一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15-24页 |
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| 第15-17页 |
一、突发事件 | 第15-16页 |
二、监狱突发事件 | 第16-17页 |
三、监狱监管安全事件 | 第17页 |
第二节 分析视角 | 第17-19页 |
一、组织管理机制 | 第17-18页 |
二、监管安全事件应对机制 | 第18-19页 |
三、监狱学理论与监管安全事件应对 | 第19页 |
第三节 研究的逻辑思路 | 第19-24页 |
一、逻辑起点 | 第19-20页 |
二、分析维度 | 第20-24页 |
第二章 北京市监狱系统监管安全事件应对实践分析 | 第24-34页 |
第一节 北京市监狱系统现状分析 | 第24-27页 |
一、北京市监狱系统的组织结构 | 第24-25页 |
二、北京市监狱系统关押罪犯的动态状况 | 第25页 |
三、北京市监狱系统干警队伍的建设 | 第25-26页 |
四、北京市监狱系统应急工作的基础建设 | 第26-27页 |
第二节 北京市监狱系统监管安全事件分析 | 第27-30页 |
一、北京市监狱系统监管安全事件概况 | 第27-28页 |
二、北京市监狱系统监管安全事件的特点 | 第28-30页 |
第三节 北京市监狱系统监管安全事件的应对机制 | 第30-34页 |
一、安全教育机制 | 第30页 |
二、责任落实机制 | 第30-31页 |
三、狱侦管控机制 | 第31-32页 |
四、信息分析机制 | 第32页 |
五、监管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机制 | 第32页 |
六、防逃、制逃与追逃联动机制 | 第32-34页 |
第三章 北京市监狱系统监管安全事件应对机制现存问题及缺失 | 第34-45页 |
第一节 北京市监狱系统监管安全事件应对面临的挑战 | 第34-36页 |
一、社会发展对监狱工作的要求 | 第34页 |
二、北京市建设“世界城市”对监狱工作的要求 | 第34-35页 |
三、监狱自身发展方面的要求 | 第35-36页 |
第二节 监管安全事件预防环节上的缺陷 | 第36-38页 |
一、干警工作模式与加强罪犯管控工作之间的冲突 | 第36-37页 |
二、干警直接管理与加强狱侦工作之间的冲突 | 第37-38页 |
第三节 监管安全事件应对准备环节上的缺失 | 第38-41页 |
一、罪犯的分类管控措施有待进一步落实 | 第38-39页 |
二、干警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| 第39-40页 |
三、罪犯改造与干警工作之间良性互动关系有待进一步建设 | 第40-41页 |
第四节 监管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及恢复方面的薄弱点 | 第41-45页 |
一、应急响应方面的不足 | 第41-42页 |
二、应急策略方面的不足 | 第42页 |
三、应急指挥方面的不足 | 第42-43页 |
四、经验教训总结工作中的不足 | 第43-45页 |
第四章 北京市监狱系统监管安全事件应对机制建设的对策建议 | 第45-61页 |
第一节 强化监管安全事件预防机制 | 第45-51页 |
一、加强不同戒备等级监狱建设 | 第45-46页 |
二、加强监狱内部侦查工作 | 第46-47页 |
三、加强危险罪犯的管理控制 | 第47-49页 |
四、严防各类违禁物品流入监狱 | 第49-51页 |
第二节 健全监管安全事件应急准备机制 | 第51-54页 |
一、应急队伍的准备 | 第51-52页 |
二、监管安全事件应对预案建设 | 第52页 |
三、应急物资保障 | 第52-53页 |
四、监狱警察队伍应对处置能力建设 | 第53-54页 |
第三节 优化监管安全事件应对处置机制 | 第54-57页 |
一、监管安全事件处置要求 | 第54-55页 |
二、监管安全事件的应对处置步骤 | 第55-56页 |
三、监管安全事件处置中的决策问题 | 第56页 |
四、监管安全事件处置中的信息报送 | 第56-57页 |
第四节 创新监管安全事件恢复重建机制 | 第57-61页 |
一、监管安全事件的调查评估 | 第58-59页 |
二、监管安全事件的问责 | 第59页 |
三、监管安全事件后的恢复重建 | 第59-61页 |
结论 | 第61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8页 |
致谢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