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0页 |
前言 | 第16-18页 |
1 文献综述 | 第18-36页 |
1.1 微藻概述 | 第18-20页 |
1.1.1 微藻的定义 | 第18页 |
1.1.2 微藻的应用 | 第18-20页 |
1.2 微藻的培养 | 第20-24页 |
1.2.1 微藻培养的环境因素 | 第20-22页 |
1.2.2 微藻培养系统 | 第22-24页 |
1.2.2.1 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 | 第22-23页 |
1.2.2.2 开放式光生物反应器 | 第23-24页 |
1.3 藻菌共生体系 | 第24-33页 |
1.3.1 共生的概念及主要形式 | 第25-26页 |
1.3.2 藻菌共生体系 | 第26-33页 |
1.3.2.1 藻菌共生体系促进微藻的生长和培养体系的稳定 | 第26-28页 |
1.3.2.2 藻菌共生体系对难降解物质和金属离子的去除 | 第28-29页 |
1.3.2.3 微藻培养过程中微生物种群的变化 | 第29-30页 |
1.3.2.4 人工混合菌群 | 第30-33页 |
1.4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| 第33-36页 |
2 栅藻和酵母菌共培养对栅藻生长和油脂积累的影响 | 第36-54页 |
2.1 引言 | 第36页 |
2.2 材料和方法 | 第36-41页 |
2.2.1 主要实验仪器 | 第36-37页 |
2.2.2 藻种和培养基 | 第37页 |
2.2.3 分析方法 | 第37-41页 |
2.2.3.1 无菌栅藻(纯栅藻)的分离和纯化 | 第37页 |
2.2.3.2 微藻生物量的测定 | 第37-38页 |
2.2.3.3 微藻细胞叶绿索a含量的测量 | 第38页 |
2.2.3.4 微藻光和活性的检测 | 第38页 |
2.2.3.5 微藻比生长速率 | 第38页 |
2.2.3.6 微藻二氧化碳固定速率 | 第38-39页 |
2.2.3.7 胞外多聚物含量的检测 | 第39页 |
2.2.3.8 微藻油脂含量和油脂脂肪酸组成的检测 | 第39页 |
2.2.3.9 数据统计分析 | 第39-40页 |
2.2.3.10 实验设计 | 第40-41页 |
2.3 结果和讨论 | 第41-52页 |
2.3.1 酵母菌对栅藻生长的影响 | 第41-43页 |
2.3.2 酵母菌对栅藻光合活性的影响 | 第43-45页 |
2.3.3 栅藻和酵母菌初始接种比例对栅藻生长的影响 | 第45-49页 |
2.3.4 栅藻和C.tropicalis共培养过程中胞外多聚物含量的变化 | 第49-50页 |
2.3.5 栅藻和C.tropicalis共培养体系中栅藻油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 | 第50-51页 |
2.3.6 开放条件下栅藻和C.tropicalis共培养体系中栅藻的生长 | 第51-52页 |
2.4 小结 | 第52-54页 |
3 栅藻藻菌共生体系的构建及其生长和油脂积累特性 | 第54-82页 |
3.1 引言 | 第54页 |
3.2 材料和方法 | 第54-59页 |
3.2.1 主要实验仪器 | 第54页 |
3.2.2 实验设计 | 第54-55页 |
3.2.3 藻种、菌种和培养基 | 第55页 |
3.2.4 分析方法 | 第55-59页 |
3.2.4.1 栅藻培养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变化 | 第55-56页 |
3.2.4.2 栅藻培养液中可培养细菌的筛选和鉴定 | 第56页 |
3.2.4.3 无菌栅藻(纯栅藻)的分离和纯化 | 第56页 |
3.2.4.4 筛选能够利用栅藻分泌物的微生物 | 第56-57页 |
3.2.4.5 构建纯栅藻与细菌的共培养体系 | 第57页 |
3.2.4.6 细菌生物量的测定 | 第57页 |
3.2.4.7 栅藻生物量的测定 | 第57页 |
3.2.4.8 环境扫描电镜观察栅藻及其共生菌 | 第57-58页 |
3.2.4.9 微藻比生长速率 | 第58页 |
3.2.4.10 胞外多聚物含量的检测 | 第58页 |
3.2.4.11 胞外多聚物中氨基酸和单糖组成的检测 | 第58-59页 |
3.2.4.12 栅藻油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检测 | 第59页 |
3.2.4.13 数据统计分析 | 第59页 |
3.3 结果和讨论 | 第59-79页 |
3.3.1 栅藻培养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变化 | 第59-64页 |
3.3.2 无菌栅藻(纯栅藻)的分离和纯化 | 第64-65页 |
3.3.3 纯栅藻和未纯化栅藻的生长特性 | 第65-66页 |
3.3.4 未纯化栅藻中可培养微生物的筛选、纯化与鉴定 | 第66-68页 |
3.3.5 可利用栅藻胞外多聚物的微生物的筛选 | 第68-69页 |
3.3.6 人工构建藻菌共生体系中栅藻的生长特性 | 第69-73页 |
3.3.7 藻菌共生体系中胞外多聚物的含量和组成 | 第73-78页 |
3.3.8 藻菌体系中栅藻的油脂含量以及脂肪酸组成 | 第78-79页 |
3.4 小结 | 第79-82页 |
4 栅藻藻菌共生体系的调控 | 第82-104页 |
4.1 引言 | 第82-83页 |
4.2 材料和方法 | 第83-86页 |
4.2.1 藻种、菌种和培养基 | 第83页 |
4.2.2 分析方法 | 第83-84页 |
4.2.2.1 定量PCR检测微藻和细菌的生物量 | 第83页 |
4.2.2.2 栅藻生物量测定 | 第83页 |
4.2.2.3 胞外多聚物含量检测 | 第83页 |
4.2.2.4 栅藻油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 | 第83-84页 |
4.2.2.5 样品中金属元素的检测 | 第84页 |
4.2.3 实验设计 | 第84-86页 |
4.2.3.1 不同初始比例的栅藻/细菌对栅藻生长和油脂积累的影响 | 第84页 |
4.2.3.2 基于胞外多聚物调控藻菌共生体系 | 第84-85页 |
4.2.3.3 缺氮调节藻菌体系中微藻的油脂积累 | 第85页 |
4.2.3.4 多菌种组合对栅藻生长和油脂积累的影响 | 第85-86页 |
4.2.3.5 数据统计分析 | 第86页 |
4.3 实验结果和讨论 | 第86-101页 |
4.3.1 不同初始接种比例对栅藻生长和油脂积累的影响 | 第86-88页 |
4.3.2 基于胞外多聚物通过添加金属离子调控藻菌体系 | 第88-93页 |
4.3.3 缺氮调节藻菌体系中微藻的油脂积累 | 第93-98页 |
4.3.4 多菌种组合对栅藻生长和油脂积累的影响 | 第98-101页 |
4.4 小结 | 第101-104页 |
5 藻菌共生体系的共生机制研究 | 第104-120页 |
5.1 前言 | 第104页 |
5.2 材料和方法 | 第104-106页 |
5.2.1 Applikon微型反应器 | 第104-105页 |
5.2.2 实验设计 | 第105页 |
5.2.3 分析方法 | 第105-106页 |
5.2.3.1 胞外多聚物分子量的测定 | 第105页 |
5.2.3.2 胞外多聚物中总有机碳(TOC)和总无机碳(TIC)的测定 | 第105-106页 |
5.2.3.3 胞外多聚物含量的检测 | 第106页 |
5.2.3.4 胞外多聚物中氨基酸和单糖组成的检测 | 第106页 |
5.2.3.5 通过定量PCR检测微藻和细菌的生物量 | 第106页 |
5.2.3.6 栅藻油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 | 第106页 |
5.2.3.7 栅藻胞内蛋白含量的测定 | 第106页 |
5.2.3.8 栅藻胞内总糖含量的测定 | 第106页 |
5.3 结果和讨论 | 第106-117页 |
5.3.1 藻菌共生体系中O_2和CO_2的变化 | 第106-111页 |
5.3.2 藻菌共生体系中胞外多聚物的变化 | 第111-113页 |
5.3.3 藻菌共生体系中栅藻胞内化合物含量的变化 | 第113-116页 |
5.3.4 藻菌共生体系的共生机制 | 第116-117页 |
5.4 小结 | 第117-120页 |
6 人工构建藻菌体系在开放条件下的培养效果 | 第120-134页 |
6.1 引言 | 第120页 |
6.2 材料和方法 | 第120-122页 |
6.2.1 实验设计 | 第120-121页 |
6.2.2 光生物反应器 | 第121页 |
6.2.3 分析方法 | 第121-122页 |
6.2.3.1 栅藻生物量的检测 | 第121页 |
6.2.3.2 胞外多聚物含量的检测 | 第121页 |
6.2.3.3 栅藻油脂含量的检测 | 第121-122页 |
6.2.3.4 微生物群落的检测 | 第122页 |
6.2.3.5 微藻叶绿素含量的检测 | 第122页 |
6.2.3.6 微藻光和活性的检测 | 第122页 |
6.3 结果与讨论 | 第122-131页 |
6.3.1 开放条件下藻菌共生体系中栅藻的生长和油脂含量 | 第122-125页 |
6.3.2 开放条件下藻菌共生体系中微生物群落的变化 | 第125-129页 |
6.3.3 开放条件下藻菌共生体系中胞外多聚物含量的变化 | 第129-131页 |
6.4 小结 | 第131-134页 |
7 结论与展望 | 第134-138页 |
7.1 结论 | 第134-136页 |
7.2 展望 | 第136-13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8-148页 |
附录A 个人简历及发表文章目录 | 第148-150页 |
致谢 | 第1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