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6-38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6-22页 |
1.2 图像复原问题的研究现状 | 第22-30页 |
1.2.1 图像去噪 | 第23-26页 |
1.2.2 图像去模糊 | 第26-30页 |
1.3 图像复原技术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 | 第30-32页 |
1.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32-34页 |
1.5 论文章节安排 | 第34-38页 |
第二章 图像复原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| 第38-60页 |
2.1 图像降质模型研究 | 第38-46页 |
2.1.1 噪声降质模型 | 第39-42页 |
2.1.2 模糊降质模型 | 第42-46页 |
2.2 经典图像复原方法 | 第46-49页 |
2.3 正则化图像复原方法 | 第49-56页 |
2.4 统计推断的图像复原方法(贝叶斯图像复原方法) | 第56-57页 |
2.5 图像复原质量的评价标准 | 第57-59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第三章 结合PDTDFB变换域估计和空域平滑的噪声降质图像复原 | 第60-84页 |
3.1 引言 | 第60-62页 |
3.2 多尺度变换域PDTDFB基本理论 | 第62-64页 |
3.3 两种PDTDFB变换域去噪模型的提出 | 第64-72页 |
3.3.1 提出的模型一:PDTDFB域高斯尺度混合模型 | 第64-67页 |
3.3.2 提出的模型二:PDTDFB域多变量收缩模型 | 第67-72页 |
3.4 两种结合PDTDFB变换域估计和空域滤波的去噪算法 | 第72-75页 |
3.4.1 非局部均值滤波 | 第72-73页 |
3.4.2 两种去噪算法的流程 | 第73-75页 |
3.5 实验结果 | 第75-82页 |
3.5.1 实验说明 | 第75页 |
3.5.2 结果比较和分析 | 第75-80页 |
3.5.3 参数影响分析 | 第80-82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82-84页 |
第四章 基于空间-变换域的联合稀疏正则化模型的图像非盲复原 | 第84-106页 |
4.1 引言 | 第84-87页 |
4.2 预备知识 | 第87-91页 |
4.2.1 权重各向异性总变分WATV | 第87-89页 |
4.2.2 剪切波Shearlet基本理论 | 第89-91页 |
4.3 联合稀疏正则化模型的提出 | 第91-92页 |
4.4 联合稀疏正则化模型的优化求解 | 第92-95页 |
4.4.1 多变量的分裂Bregman迭代复原算法 | 第92-94页 |
4.4.2 算法整体流程 | 第94-95页 |
4.5 实验结果 | 第95-105页 |
4.5.1 实验说明 | 第95-96页 |
4.5.2 结果比较和分析 | 第96-103页 |
4.5.3 参数影响分析 | 第103-104页 |
4.5.4 算法时间性能比较 | 第104-105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105-106页 |
第五章 快速的L0范数正则化两步骤运动模糊图像盲复原 | 第106-130页 |
5.1 引言 | 第106-109页 |
5.2 运动模糊图像盲复原步骤一:点扩展函数估计 | 第109-115页 |
5.2.1 基于L0范数多正则化约束模型的提出 | 第109-111页 |
5.2.2 模型的优化求解 | 第111-115页 |
5.3 运动模糊图像盲复原步骤二:最终图像复原 | 第115-117页 |
5.3.1 抑制振铃效应的非盲复原 | 第115-116页 |
5.3.2 整体算法流程描述 | 第116-117页 |
5.4 实验结果 | 第117-127页 |
5.4.1 实验说明 | 第117-119页 |
5.4.2 结果比较与分析 | 第119-125页 |
5.4.3 模糊核约束分析 | 第125-127页 |
5.4.4 算法时间性能比较 | 第127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127-130页 |
第六章 两类运动模糊图像的复原应用研究 | 第130-152页 |
6.1 引言 | 第130-132页 |
6.2 局部运动模糊图像的复原 | 第132-146页 |
6.2.1 模糊区域检测 | 第132-137页 |
6.2.2 模糊区域分割 | 第137-141页 |
6.2.3 局部运动模糊图像复原实验 | 第141-144页 |
6.2.4 算法流程描述 | 第144-146页 |
6.3 实拍两类运动模糊图像的复原应用 | 第146-150页 |
6.3.1 实拍局部运动模糊图像的复原应用 | 第146-148页 |
6.3.2 实拍全局运动模糊图像的复原应用 | 第148-150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150-152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52-158页 |
7.1 全文工作总结 | 第152-153页 |
7.2 论文的创新点 | 第153-154页 |
7.3 未来工作展望 | 第154-1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8-168页 |
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68-170页 |
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获奖情况 | 第170-172页 |
致谢 | 第172-1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