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艺术论文--电影、电视艺术论文--电影、电视艺术理论论文--电影、电视的评论、欣赏论文

从电视剧到网络剧—生产、消费方式的变化与新的“大众主体”

摘要第6-8页
ABSTRACT第8-9页
绪论第12-35页
    第一节 问题意识第12-16页
    第二节 研究方法第16-24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在中国的语境中后现代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文化研究的方法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民族志研究第20-24页
    第三节 已有研究文献综述第24-30页
    第四节 背景和前史:电视剧生产的市场化过程第30-35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1950-1980年代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1982年-1990年代中期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1990年代中期以后第33-35页
第一章 电视剧生产的“成文法”第35-59页
    第一节 制片人制度第35-41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制片人的出现第35-39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市场化进程和制片人制度化第39-41页
    第二节 收视率第41-48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“观众”的登场第41-44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收视率:可视化的市场指数第44-48页
    第三节 评奖制度的变化第48-54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电视剧评奖制度的形成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评判标准的市场化第50-54页
    小结第54-59页
第二章 媒体的变化和电视剧生产的新阶段第59-79页
    第一节 从老“电视”到新媒体第59-63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新媒体的兴起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新媒体的特点第61-63页
    第二节 网络剧的出现第63-69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视频网站的诞生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三种网络剧第65-69页
    第三节 视频网站的运作方式第69-76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盈利模式第69-71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大数据第71-73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“点击”机制第73-76页
    小结第76-79页
第三章 新媒体环境下出现的新的电视剧观众第79-99页
    第一节 新媒体大众出现的背景第79-86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从屌丝到看众第79-82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“群体智慧”和“共感智慧”第82-85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“生产-消费”和“消费/生产”第85-86页
    第二节 看众的参与\生产活动第86-95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二次创造第86-88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看众的电视剧粉丝活动第88-91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看众的“主体性”第91-95页
    小结第95-99页
第四章 电视剧及其对现实的表征第99-123页
    第一节“主旋律剧”的变化:“革命历史正剧”和“军旅剧”第99-109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重叙历史记忆第99-101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所谓“中国气息”第101-105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小人物的平凡世界第105-109页
    第二节 都市生活剧:从《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》到《蜗居》第109-121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从生活的主体到物质的客体第109-113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“房子”:符号化了的物质生活第113-115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成功人士:势利化和动物化第115-117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都市新爱情:从“反感”到“加入”第117-121页
    小结第121-123页
第五章 从电视剧到网络剧第123-143页
    第一节 形形色色的“穿越”剧第123-128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网络小说的流行与“穿越热”第123-126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“后宫”里的“女人”第126-128页
    第二节 《武林外传》和青年亚文化第128-134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“搞笑”和“无厘头”第128-131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“酷”和“极度享乐主义”第131-134页
    第三节 网络剧和青年主体的状况第134-141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“小故事”的消费:以“二次创造剧”为例第134-137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网络剧的特点:以《万万没想到》为例第137-141页
    小结第141-143页
结论第143-147页
参考文献第147-158页
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158-159页
致谢第159-160页

论文共16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“后革命”时期的爱情:1990年代的文学文化与感觉结构
下一篇:栅藻(Scenedesmus obliquus)的藻菌共生体系的构建及调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