僧肇认识论思想及其价值意蕴
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导论 | 第8-13页 |
| 一、僧肇认识论的来源---佛玄交融 | 第13-21页 |
| (一) 佛法东来 | 第13-15页 |
| 1、缘起学说 | 第13-15页 |
| 2、罗什对龙树思想的发挥 | 第15页 |
| (二) 魏晋玄学思潮 | 第15-17页 |
| (三) 佛玄契合:以玄解空 | 第17-21页 |
| 1、玄学之“无”与佛学之“空” | 第18-19页 |
| 2、“虚静”、“返本”与“诸法不动” | 第19页 |
| 3、言意之辩和二谛之说 | 第19-21页 |
| 二、僧肇认识论的主、客体---主客不二 | 第21-26页 |
| (一) 西方哲学:主客二分 | 第21页 |
| (二) 中国哲学:主客统一 | 第21-22页 |
| (三) 僧肇:主客不二 | 第22-26页 |
| 1、认识主体:常人与圣人 | 第23-24页 |
| 2、认识客体:相与实相 | 第24-25页 |
| 3、主客不二:物我俱一 | 第25-26页 |
| 三、认识的方式 | 第26-32页 |
| (一) 无名和绝言 | 第26-28页 |
| (二) 顺观与逆观 | 第28-29页 |
| (三) 遮诠 | 第29-30页 |
| (四) 般若玄鉴 | 第30-32页 |
| 四、认识的结果与目的---证得涅槃 | 第32-35页 |
| (一) 结果:“惑智”和“圣智” | 第32-33页 |
| (二) 转化:“转识成智” | 第33-34页 |
| (三) 目的:证得涅槃 | 第34-35页 |
| 五、僧肇认识论的价值意蕴 | 第35-39页 |
| (一) 认识主体的道德修养 | 第35-36页 |
| (二) 认识阶段的价值递进 | 第36-37页 |
| (三) 认识目标的境界 | 第37-39页 |
| 六、结语 | 第39-4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0-42页 |
| 致谢 | 第42-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