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研究
| 摘要 | 第5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8页 |
| 引言 | 第11-12页 |
| 一、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基本理论及我国的探索 | 第12-21页 |
| (一) 我国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概念 | 第12-14页 |
| 1. 附条件不起诉与酌定不起诉 | 第13页 |
| 2. 附条件不起诉与缓刑 | 第13-14页 |
| 3. 附条件不起诉与刑事和解 | 第14页 |
| (二) 我国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特征 | 第14-15页 |
| 1. 适用上的“附条件”性 | 第15页 |
| 2. 最终结果的不确定性 | 第15页 |
| 3. 适用对象和案件范围的特定性 | 第15页 |
| (三) 我国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理论基础 | 第15-19页 |
| 1. 公诉权理论 | 第15-16页 |
| 2. 起诉便宜主义 | 第16-17页 |
| 3.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| 第17-18页 |
| 4. 特殊预防的刑事观念 | 第18页 |
| 5. 恢复性司法的理念 | 第18-19页 |
| 6. 刑事个别处遇理论 | 第19页 |
| (四) 我国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探索 | 第19-21页 |
| 1. 萌芽产生阶段(1992年至2001年) | 第19-20页 |
| 2. 发展推广阶段(2002年至2009年) | 第20页 |
| 3. 质疑停顿阶段(2009年至2011年) | 第20-21页 |
| 二、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立法及不足 | 第21-27页 |
| (一) 我国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立法 | 第21-22页 |
| 1. 制度的提出 | 第21页 |
| 2. 制度的确立 | 第21页 |
| 3. 制度的细化 | 第21-22页 |
| (二) 我国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不足 | 第22-27页 |
| 1. 适用案件范围过窄 | 第22-23页 |
| 2. 适用条件缺乏可操作性 | 第23页 |
| 3. 考察机制不够完善 | 第23-25页 |
| 4. 对当事人的权利保障考虑不足 | 第25-26页 |
| 5. 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区域性变动缺乏考虑 | 第26-27页 |
| 三、国外相关制度概要及借鉴 | 第27-33页 |
| (一) 日本起诉犹豫制度概要 | 第27-28页 |
| 1. 适用对象 | 第27页 |
| 2. 适用条件 | 第27-28页 |
| 3. 两种类型 | 第28页 |
| (二) 美国审前分流制度概要 | 第28-29页 |
| 1. 适用对象 | 第28-29页 |
| 2. 分流的程序 | 第29页 |
| 3. 法律后果 | 第29页 |
| (三) 德国暂缓起诉制度概要 | 第29-31页 |
| 1. 适用条件 | 第30页 |
| 2. 赔偿或补偿的方式 | 第30页 |
| 3. 法律后果 | 第30-31页 |
| (四) 英国附条件警告制度概要 | 第31页 |
| (五) 国外相关制度的借鉴 | 第31-33页 |
| 四、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完善 | 第33-40页 |
| (一) 适当放宽适用条件 | 第33页 |
| (二) 建立初次决定前的调查机制 | 第33-35页 |
| (三) 完善考察机制 | 第35-36页 |
| (四) 完善当事人权利救济机制 | 第36-37页 |
| (五) 完善监督机制 | 第37-38页 |
| (六) 建立更加灵活的跟踪帮教机制 | 第38-40页 |
| 结语 | 第40-4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1-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