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20页 |
一、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9-11页 |
(一)研究目的 | 第9-10页 |
(二)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二、国内外文献综述 | 第11-15页 |
(一)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| 第11-13页 |
(二)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| 第13-14页 |
(三)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| 第14-15页 |
三、核心概念界定 | 第15-17页 |
(一)公共危机 | 第15页 |
(二)公民参与 | 第15-16页 |
(三)危机决策 | 第16-17页 |
四、研究的方法 | 第17页 |
(一)文献研究法 | 第17页 |
(二)比较分析法 | 第17页 |
五、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| 第17-20页 |
(一)研究的难点 | 第17页 |
(二)研究的创新点 | 第17-20页 |
第二章 托马斯的公民参与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与公共危机决策的关联 | 第20-25页 |
一、公民参与理论的基本内容 | 第20-21页 |
(一)政策质量约束 | 第20-21页 |
(二)政策可接受性 | 第21页 |
二、公共危机决策中公民参与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| 第21-25页 |
(一)托马斯公民参与理论在危机情境下的适用性分析 | 第21-22页 |
(二)托马斯公民参与理论的中国化分析 | 第22-25页 |
第三章 公民参与危机决策分析—公民参与理论的运用 | 第25-32页 |
一、危机决策的划分 | 第25-27页 |
(一)自主式决策 | 第25-26页 |
(二)公共决策 | 第26页 |
(三)协商式决策 | 第26-27页 |
二、相关公众的界定 | 第27-29页 |
(一)相关公众的界定标准 | 第27-28页 |
(二)相关公众的目标界定 | 第28页 |
(三)相关公众的方案选择 | 第28-29页 |
三、有效决策模型的应用 | 第29-32页 |
第四章 我国公共危机决策中公民参与的现状 | 第32-36页 |
一、公民参与危机决策的价值与意义 | 第32-33页 |
(一)有利于确保公共危机决策公共利益的价值取向 | 第32页 |
(二)有利于弥补政府危机决策中存在的缺陷 | 第32页 |
(三)有利于提高社会自救能力和整体救援效率 | 第32-33页 |
(四)有利于巩固和加强政府合法性基础 | 第33页 |
二、公民参与公共危机决策所取得的成绩 | 第33-36页 |
(一)初步建立了公民参与的制度体系 | 第33-34页 |
(二)公民参与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 | 第34页 |
(三)公民参与途径的多样化 | 第34-36页 |
第五章 我国公共危机决策中公民参与存在的问题以及形成原因 | 第36-41页 |
一、我国公共危机决策中公民参与存在的问题 | 第36-38页 |
(一)政府危机决策机制不合理 | 第36页 |
(二)政府与公民之间沟通不畅 | 第36-37页 |
(三)公民参与机制不健全 | 第37页 |
(四)公民参与能力和知识不足 | 第37-38页 |
(五)公民参与的组织基础薄弱 | 第38页 |
二、我国公共危机决策中公民参与不足的形成原因 | 第38-41页 |
(一)公民参与自身的局限性 | 第38-39页 |
(二)政府与公民角色定位模糊 | 第39页 |
(三)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动缺乏有效的行动纲领 | 第39-41页 |
第六章 完善公共危机决策中公民参与的对策建议 | 第41-48页 |
一、建立危机管理的组织领导机构和具体行动计划 | 第41页 |
二、简化公民参与危机决策的程序 | 第41-42页 |
三、实行危机决策的分类管理 | 第42页 |
四、树立“以人为本”的决策理念 | 第42-43页 |
五、培养公民有序参与的意识 | 第43页 |
六、充分发展非营利组织 | 第43-44页 |
七、在政府与公民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| 第44页 |
八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 | 第44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1页 |
致谢 | 第51-5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