黔东南州岜扒村参与式规划实践与反思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| 第10-1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问题提出 | 第11页 |
1.2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1-12页 |
1.2.1 公众参与 | 第11页 |
1.2.2 参与式规划 | 第11-12页 |
1.3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3.1 研究目的 | 第12页 |
1.3.2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4 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| 第13-14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1.4.2 研究目标 | 第14页 |
1.5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| 第14-16页 |
1.5.1 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5.2 研究框架 | 第15-16页 |
2 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6-26页 |
2.1 关于参与式规划的研究现状 | 第16-22页 |
2.1.1 国内外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研究进展 | 第16-18页 |
2.1.2 相关理论与方法研究 | 第18-19页 |
2.1.3 国内外实践研究案例 | 第19-22页 |
2.2 关于参与式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现状 | 第22-24页 |
2.2.1 旅游发展层面的社区参与研究 | 第23页 |
2.2.2 社会治理层面的社区参与研究 | 第23-24页 |
2.3 研究评述 | 第24-26页 |
3 岜扒村参与式规划路径建构及实践 | 第26-56页 |
3.1 岜扒村认知 | 第26-31页 |
3.1.1 自然环境 | 第26-27页 |
3.1.2 历史文化 | 第27页 |
3.1.3 自生机制 | 第27-30页 |
3.1.4 现状问题 | 第30-31页 |
3.2 践行参与式规划的必要性及意义 | 第31-33页 |
3.2.1 践行参与式规划的必要性 | 第31-32页 |
3.2.2 践行参与式规划的意义 | 第32-33页 |
3.2.3 岜扒村的典型性与代表性 | 第33页 |
3.3 参与式规划路径建构 | 第33-39页 |
3.3.1 建构原则 | 第33-34页 |
3.3.2 建构过程 | 第34-38页 |
3.3.3 理想路径 | 第38-39页 |
3.4 岜扒村参与式规划实践 | 第39-52页 |
3.4.1 前期调研阶段 | 第39-43页 |
3.4.2 方案交流阶段 | 第43-47页 |
3.4.3 规划评审阶段 | 第47-48页 |
3.4.4 项目实施阶段 | 第48-52页 |
3.5 岜扒村参与式规划实践总结及成效 | 第52-53页 |
3.5.1 实践总结 | 第52页 |
3.5.2 实践成效 | 第52-53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53-56页 |
4 岜扒村参与式规划的现实困境及原因探析 | 第56-86页 |
4.1 现实困境 | 第56-60页 |
4.1.1 参与主体的问题 | 第57-59页 |
4.1.2 参与路径的不足 | 第59-60页 |
4.1.3 参与环境的制约 | 第60页 |
4.2 政治层面的原因探析 | 第60-71页 |
4.2.1 乡村政治环境变迁 | 第61-68页 |
4.2.2 乡村政治制度变迁 | 第68-70页 |
4.2.3 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内在缺陷 | 第70-71页 |
4.2.4 小结 | 第71页 |
4.3 经济层面的原因探析 | 第71-78页 |
4.3.1 财政贫困下的村庄建设行为 | 第72-75页 |
4.3.2 利益格局的多元化 | 第75-76页 |
4.3.3 理性小农的行为逻辑 | 第76-77页 |
4.3.4 小结 | 第77-78页 |
4.4 文化层面的原因探析 | 第78-81页 |
4.4.1 权利本位思想根深蒂固 | 第78-79页 |
4.4.2 传统文化秩序的瓦解 | 第79页 |
4.4.3 文化教育水平滞后 | 第79-80页 |
4.4.4 村民从众心理严重 | 第80页 |
4.4.5 小结 | 第80-81页 |
4.5 社会层面的原因探析 | 第81-83页 |
4.5.1 乡村宗法族制的两面性 | 第81页 |
4.5.2 乡村熟人社会的制约 | 第81-82页 |
4.5.3 乡村社会的原子化 | 第82页 |
4.5.4 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 | 第82-83页 |
4.5.5 小结 | 第83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83-86页 |
5 参与式规划发展的对策建议 | 第86-100页 |
5.1 基于原因分析的理性判断 | 第86-88页 |
5.1.1 参与式规划的发展任重道远 | 第86页 |
5.1.2 参与式规划的开展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| 第86-87页 |
5.1.3 规划工作者应理性看待当前的现实环境 | 第87-88页 |
5.2 现实环境下的发展建议 | 第88-96页 |
5.2.1 规划制度体系的调整 | 第88-91页 |
5.2.2 回归理性的规划行动 | 第91-93页 |
5.2.3 制定适宜的参与路径 | 第93-96页 |
5.2.4 推行社区规划师制度 | 第96页 |
5.3 参与式规划的基础保障 | 第96-99页 |
5.3.1 完善制度建设 | 第97页 |
5.3.2 经济创新发展 | 第97-98页 |
5.3.3 培育公民社会 | 第98-99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99-100页 |
6 总结与展望 | 第100-104页 |
6.1 结论与创新 | 第100-101页 |
6.1.1 研究结论 | 第100-101页 |
6.1.2 研究创新 | 第101页 |
6.2 不足与展望 | 第101-104页 |
6.2.1 研究不足 | 第101-102页 |
6.2.2 研究展望 | 第102-104页 |
致谢 | 第104-10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6-112页 |
图表目录 | 第112-115页 |
图录 | 第112-114页 |
表录 | 第114-115页 |
附录1 岜扒村系列访点报告 | 第115-132页 |
2015 年5月访点报告 | 第115-117页 |
2015 年9月访点报告 | 第117-118页 |
2015 年12月访点报告 | 第118-123页 |
2016 年5月访点报告 | 第123-125页 |
2016 年12月访点报告 | 第125-127页 |
2017 年1月访点报告 | 第127-13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132页 |
发表学术论文 | 第132页 |
参与科研项目 | 第13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