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22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1页 |
1.1.1 灾后家园的重建 | 第9页 |
1.1.2 文化旅游的兴起 | 第9-10页 |
1.1.3 城乡统筹的发展 | 第10页 |
1.1.4 小结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.1 研究的目的 | 第11页 |
1.2.2 研究的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3 国内外关于邻里空间的研究现状 | 第12-18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7页 |
1.3.3 相关研究的启示 | 第17-18页 |
1.4 研究的创新点 | 第18页 |
1.5 研究的方法、内容与框架 | 第18-22页 |
1.5.1 研究的方法 | 第18页 |
1.5.2 研究的内容 | 第18-19页 |
1.5.3 研究的范围及对象 | 第19-20页 |
1.5.4 研究的框架 | 第20-22页 |
第2章 当代羌族村寨邻里空间的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 | 第22-27页 |
2.1 基本概念解析 | 第22-24页 |
2.1.1 当代羌族村寨 | 第22-23页 |
2.1.2 邻里空间 | 第23-24页 |
2.2 理论基础研究 | 第24-27页 |
2.2.1 行为空间法则理论 | 第24页 |
2.2.2 交往与空间理论 | 第24-25页 |
2.2.3 需求层次理论 | 第25-27页 |
第3章 行为特征视角下当代羌族村寨邻里空间的实证研究 | 第27-55页 |
3.1 调研概述 | 第27-29页 |
3.1.1 调研的地点 | 第27-28页 |
3.1.2 调研的对象 | 第28-29页 |
3.1.3 调研的时间和方法 | 第29页 |
3.2 休溪羌寨户外邻里空间调研的统计与分析 | 第29-43页 |
3.2.1 村寨中活动群体的研究 | 第30-32页 |
3.2.2 村寨中活动类型的研究 | 第32-37页 |
3.2.3 村寨中活动时间的研究 | 第37-38页 |
3.2.4 村寨中活动空间的研究 | 第38-42页 |
3.2.5 小结 | 第42-43页 |
3.3 休溪羌寨调查问卷分析 | 第43-52页 |
3.3.1 关于羌民的问卷统计与分析 | 第43-50页 |
3.3.2 关于游客的问卷统计与分析 | 第50-52页 |
3.3.3 小结 | 第52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2-55页 |
第4章 当代羌族村寨行为活动与邻里空间的互动机制 | 第55-61页 |
4.1 羌民行为活动对邻里空间的选择 | 第55-58页 |
4.1.1 对户外邻里空间位置及尺度的要求 | 第55页 |
4.1.2 对户外邻里空间动态及互动的要求 | 第55-57页 |
4.1.3 对户外邻里空间层次及实用的要求 | 第57-58页 |
4.2 邻里空间对羌民行为活动的影响 | 第58-61页 |
4.2.1 促进人的交往与活动 | 第58-59页 |
4.2.2 提供丰富愉悦的日常生活 | 第59页 |
4.2.3 对人的行为进行引导 | 第59-61页 |
第5章 基于行为的当代羌族村寨邻里空间营造建议 | 第61-75页 |
5.1 当代羌族村寨户外邻里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 | 第61-64页 |
5.1.1 以人为本原则 | 第61-62页 |
5.1.2 复合功能原则 | 第62页 |
5.1.3 动态发展原则 | 第62页 |
5.1.4 文化生态原则 | 第62-63页 |
5.1.5 民族美学原则 | 第63页 |
5.1.6 分级分类保护原则 | 第63-64页 |
5.2 当代羌族村寨户外邻里空间的地域性特征保护 | 第64-68页 |
5.2.1 建筑布局 | 第64-65页 |
5.2.2 屋顶建设 | 第65-66页 |
5.2.3 院坝形式 | 第66-67页 |
5.2.4 巷道尺度 | 第67-68页 |
5.3 基于行为的当代羌族村寨邻里空间改进的优化建议 | 第68-75页 |
5.3.1 广场空间 | 第69-71页 |
5.3.2 停车场空间 | 第71-73页 |
5.3.3 文化祭祀空间 | 第73页 |
5.3.4 碉楼外部空间 | 第73-75页 |
结论 | 第75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80页 |
附录一: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80-81页 |
附录二:村落邻里空间调查问卷(羌民) | 第81-83页 |
附录三:村落邻里空间调查问卷(游客) | 第83-84页 |
致谢 | 第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