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中国医学论文--中药学论文--中药药理学论文--中药实验药理论文

菊苣酸的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

摘要第8-10页
Abstract第10-12页
第一章 序言第13-18页
    1 菊苣酸的研究背景第13-14页
    2 菊苣酸的研究进展第14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 菊苣酸分离纯化研究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2.2 菊苣酸的药理作用研究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2.3 菊苣酸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第15-17页
    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3.1 考察CRA对人源CYP450酶7种亚型的体外抑制作用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CRA在Caco-2 细胞中的转运研究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3.3 CRA在大鼠原位肠血管灌流模型中的吸收研究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3.4 CRA在大鼠中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第17-18页
第二章 菊苣酸对人肝微粒体CYP450酶7种亚型的体外抑制作用研究第18-28页
    1 实验材料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1 酶、肝微粒体和溶剂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 试剂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 仪器第20页
    2 LC-MS/MS条件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 色谱条件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 质谱条件第20-21页
    3 实验方法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3.1 溶液配制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3.2 人肝微粒体孵育反应体系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3.3 实验设计和分组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3.4 样品处理方法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3.5 数据处理第23页
    4 结果第23-26页
    5 讨论第26-27页
    6 结论第27-28页
第三章 菊苣酸在Caco-2 细胞中的转运研究第28-37页
    1 实验材料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1 药品及试剂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1.2 主要器材第28-29页
    2 LC-MS/MS条件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1 色谱条件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 质谱条件第29-30页
    3 实验方法第30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1 Hank’s样品处理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 LC-MS/MS分析方法确证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3 细胞模型的建立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4 菊苣酸的转运实验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3.5 数据处理第33-34页
    4 实验结果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1 LC-MS/MS方法学验证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4.2 Caco-2 单层细胞的跨膜转运结果第34-35页
    5 讨论第35-36页
    6 结论第36-37页
第四章 菊苣酸在大鼠原位肠血管灌流模型中的吸收研究第37-46页
    1 实验材料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1.1 药品及试剂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1.2 仪器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1.3 实验动物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1.4 药液的制备第38页
    2 LC-MS/MS条件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1 色谱条件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2 质谱条件第39页
    3 实验方法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1 灌流样品预处理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 LC-MS/MS方法学确证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3.3 模型制备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4 统计学处理第40-41页
    4 结果第41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1 LC-MS/MS方法学确证第41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2 CRA在大鼠原位肠血管灌流模型中的吸收第44页
    5 讨论第44-45页
    6 结论第45-46页
第五章 菊苣酸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第46-61页
    1 材料与仪器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1.1 材料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1.2 仪器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1.3 实验动物第46-47页
    2 LC-MS/MS条件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2.1 色谱条件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2.2 质谱条件第47页
    3 实验操作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1 实验动物的饲养的管理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2 标准药物溶液的配制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3.3 血浆样品预处理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3.4 LC-MS/MS方法学确证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3.5 体内药动学实验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3.6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第48-49页
    4 实验结果第49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1 LC-MS/MS方法学确证第49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2 体内药动学实验第54-58页
    5 讨论第58-60页
    6 结论第60-61页
全文总结第61-63页
创新性第63-64页
展望第64-65页
参考文献第65-70页
英文缩略词第70-71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1-72页
参与课题第72-73页
致谢第73页

论文共7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高通量测序和qRT-PCR研究何首乌肝损伤大鼠肠道菌群的变化
下一篇:新降糖颗粒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