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1 绪论 | 第14-21页 |
| 1.1 研究背景 | 第14-16页 |
| 1.2 研究意义 | 第16-17页 |
| 1.3 研究内容及框架 | 第17-20页 |
| 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| 1.3.2 研究框架 | 第18-20页 |
| 1.4 研究方法 | 第20页 |
| 1.5 研究创新 | 第20-21页 |
| 2 研究综述 | 第21-45页 |
| 2.1 股权激励相关理论 | 第21-33页 |
| 2.1.1 股权激励基础理论 | 第22-24页 |
| 2.1.2 股权激励模式 | 第24-29页 |
| 2.1.3 股权激励要素 | 第29-33页 |
| 2.2 盈余管理相关理论 | 第33-39页 |
| 2.2.1 盈余管理概念 | 第33-34页 |
| 2.2.2 盈余管理动机 | 第34-36页 |
| 2.2.3 盈余管理手段 | 第36-38页 |
| 2.2.4 盈余管理计量 | 第38-39页 |
| 2.3 文献述评 | 第39-44页 |
| 2.4 研究述评 | 第44-45页 |
| 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| 第45-51页 |
| 3.1 股权激励阶段介绍 | 第45-46页 |
| 3.2 股权激励阶段划分 | 第46-47页 |
| 3.3 研究假设 | 第47-51页 |
| 3.3.1 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方向的影响分析及研究假设 | 第47-49页 |
| 3.3.2 股权激励强度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分析及研究假设 | 第49-51页 |
| 4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关系模型构建 | 第51-60页 |
| 4.1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| 第51-54页 |
| 4.2 变量设定 | 第54-58页 |
| 4.2.1 盈余管理计量模型 | 第54-55页 |
| 4.2.2 股权激励计量模型 | 第55-56页 |
| 4.2.3 控制变量选取 | 第56-58页 |
| 4.3 回归模型构建 | 第58-60页 |
| 5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关系实证分析 | 第60-79页 |
| 5.1 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方向影响的实证分析 | 第60-67页 |
| 5.1.1 盈余管理的测算和描述性统计 | 第60-63页 |
| 5.1.2 盈余管理显著性检验 | 第63-66页 |
| 5.1.3 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配对样本T检验 | 第66-67页 |
| 5.2 股权激励强度对盈余管理程度影响的实证分析 | 第67-77页 |
| 5.2.1 描述性统计 | 第67-69页 |
| 5.2.2 相关性分析 | 第69-70页 |
| 5.2.3 多元回归分析 | 第70-77页 |
| 5.3 实证结果分析 | 第77-79页 |
| 5.3.1 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方向 | 第77页 |
| 5.3.2 股权激励强度与盈余管理程度 | 第77-79页 |
| 6 对策建议 | 第79-83页 |
| 6.1 制定合理的股权激励计划 | 第79-80页 |
| 6.2 加大上市公司外部审计力度 | 第80-81页 |
| 6.3 消解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过高问题 | 第81-82页 |
| 6.4 抑制过度负债经营 | 第82-83页 |
|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| 第83-85页 |
| 7.1 研究结论 | 第83-84页 |
| 7.2 研究局限及展望 | 第84-85页 |
| 7.2.1 研究局限 | 第84页 |
| 7.2.2 研究展望 | 第84-8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5-89页 |
| 致谢 | 第89-90页 |
| 附录 | 第90-9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