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绪论 | 第11-24页 |
1.1 亲水蛋白概述 | 第11-13页 |
1.2 亲水蛋白结构与特征 | 第13-14页 |
1.3 亲水蛋白功能 | 第14-17页 |
1.3.1 提高转基因生物的抗逆性 | 第14页 |
1.3.2 亲水蛋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| 第14-17页 |
1.4 耐辐射异常球菌研究进展 | 第17-20页 |
1.4.1 耐辐射异常球菌概述 | 第17-18页 |
1.4.2 耐辐射异常球菌的极端抗性 | 第18-20页 |
1.5 耐辐射异常球菌亲水蛋白Dlp研究进展 | 第20-21页 |
1.6 本研究的目的、意义、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21-24页 |
1.6.1 研究目的 | 第21-22页 |
1.6.2 研究意义 | 第22页 |
1.6.3 研究内容 | 第22页 |
1.6.4 技术路线 | 第22-24页 |
2 耐辐射异常球菌Dlp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转录分析 | 第24-35页 |
2.1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24-28页 |
2.1.1 菌株 | 第24-25页 |
2.1.2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 | 第25页 |
2.1.3 主要溶液配制 | 第25页 |
2.1.4 主要仪器及设备 | 第25-26页 |
2.1.5 耐辐射异常球菌Dlp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26页 |
2.1.6 耐辐射异常球菌dlp基因受不同调节因子的影响 | 第26-28页 |
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28-34页 |
2.2.1 耐辐射异常球菌Dlp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28-32页 |
2.2.2 耐辐射异常球菌dlp基因受不同调节因子的影响 | 第32-34页 |
2.3 讨论 | 第34-35页 |
3 耐辐射异常球菌dlp基因缺失突变株构建及表型鉴定 | 第35-49页 |
3.1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35-42页 |
3.1.1 菌株与质粒 | 第35-36页 |
3.1.2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 | 第36页 |
3.1.3 主要溶液配制 | 第36页 |
3.1.4 主要仪器及设备 | 第36页 |
3.1.5 细菌的培养 | 第36页 |
3.1.6 耐辐射异常球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| 第36页 |
3.1.7 耐辐射异常球菌dlp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 | 第36-41页 |
3.1.8 耐辐射异常球菌突变株△dlp非生物胁迫表型分析 | 第41-42页 |
3.2 结果与分析 | 第42-48页 |
3.2.1 耐辐射异常球菌dlp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 | 第42-45页 |
3.2.2 盐胁迫及正常条件下野生型DR与突变株△dlp的生长曲线 | 第45-46页 |
3.2.3 氧化胁迫对野生型DR与突变株△dlp生存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3.2.4 高盐胁迫对野生型DR与突变株△dlp生存的影响 | 第47页 |
3.2.5 UV辐照对野生型DR与突变株△dlp生存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3.3 讨论 | 第48-49页 |
4 异源表达菌株E32a-dlp的非生物胁迫表型及Dlp蛋白对酶的保护作用 | 第49-66页 |
4.1 实验材料和方法 | 第49-56页 |
4.1.1 菌株与质粒 | 第49-50页 |
4.1.2 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| 第50页 |
4.1.3 主要溶液配制 | 第50-52页 |
4.1.4 主要仪器和设备 | 第52页 |
4.1.5 细菌培养 | 第52页 |
4.1.6 异源表达菌株E32a- dlp的构建 | 第52-54页 |
4.1.7 Dlp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| 第54-55页 |
4.1.8 E32a、E32a-dlp非生物胁迫冲击实验 | 第55页 |
4.1.9 非生物胁迫下MDH、LDH酶活性的测定 | 第55-56页 |
4.2 结果与分析 | 第56-63页 |
4.2.1 异源表达菌株E32a- dlp的构建 | 第56-58页 |
4.2.2 Dlp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| 第58-59页 |
4.2.3 E32a、E32a-dlp的非生物胁迫表型分析 | 第59-60页 |
4.2.4 非生物胁迫下Dlp蛋白对MDH及LDH的保护作用 | 第60-63页 |
4.3 讨论 | 第63-66页 |
5 结论与创新点 | 第66-68页 |
5.1 结论 | 第66-67页 |
5.2 创新点 | 第67-68页 |
致谢 | 第68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8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| 第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