秩序重建:荀子大一统思想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0页 |
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0-14页 |
1.1 荀子人性论研究述论 | 第10-12页 |
1.2 荀子政治思想研究述论 | 第12-14页 |
第二节 大一统辨析 | 第14-17页 |
2.1 大一统研究述论 | 第14-15页 |
2.2 大一统及其本质 | 第15-17页 |
2.3 秩序重建与君主集权大一统 | 第17页 |
第三节 本文研究方法、结构和意义 | 第17-20页 |
3.1 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3.2 本文结构 | 第18页 |
3.3 研究意义 | 第18-20页 |
第二章 荀子大一统思想渊源:孔、孟大一统思想 | 第20-27页 |
第一节 孔子从周之大一统思想 | 第20-24页 |
1.1 "天下无道"与"吾从周" | 第20-21页 |
1.2 "吾其为东周乎" | 第21-24页 |
第二节 孟子"定于一"之大一统思想 | 第24-27页 |
2.1 "定于一" | 第24-25页 |
2.2 行仁政以王天下 | 第25-27页 |
第三章 重建秩序的荀子大一统思想 | 第27-49页 |
第一节 荀子生平及其历史评价 | 第27-30页 |
1.1 荀子生平 | 第27-28页 |
1.2 荀子的历史评价 | 第28-30页 |
第二节 战国末年的社会变革 | 第30-33页 |
2.1 政治变革 | 第30-31页 |
2.2 经济变革 | 第31-32页 |
2.3 思想变革 | 第32-33页 |
第三节 荀子大一统思想之基础 | 第33-36页 |
3.1 人性论基础:生之谓性 | 第33-34页 |
3.2 认识论基础:虚壹而静 | 第34-35页 |
3.3 思想基础:承续孔子 | 第35-36页 |
第四节 重建秩序的荀子大一统思想之内容 | 第36-40页 |
4.1 "齐—天下"——天下一统 | 第37-38页 |
4.2 "息邪辟之说"——思想一统 | 第38-39页 |
4.3 "以一行万"——制度一统 | 第39-40页 |
第五节 立道行术:荀子大一统之实现 | 第40-45页 |
5.1 隆礼重法——大一统之基础 | 第41-42页 |
5.2 尊君行道——大一统之保障 | 第42-43页 |
5.3 王霸并用——大一统之路径 | 第43-45页 |
补论:荀子与儒墨法三家 | 第45-49页 |
对儒家的批判 | 第45-46页 |
对墨家的批判 | 第46-47页 |
对法家的批判 | 第47-49页 |
第四章 荀子大一统思想之影响 | 第49-63页 |
第一节 荀子大一统思想与秦汉学术 | 第49-55页 |
1.1 韩非之君主集权大一统思想 | 第49-51页 |
1.2 汉初礼学思想的兴起 | 第51-55页 |
第二节 荀子大一统思想与秦汉政治 | 第55-63页 |
2.1 秦汉"典型政制"的建立 | 第55-59页 |
2.2 汉初封建 | 第59-63页 |
结语 | 第63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69页 |
致谢 | 第69-71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