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序言 | 第9-13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3-51页 |
1.1 神经元与神经突触 | 第13-15页 |
1.1.1 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简介 | 第13-14页 |
1.1.2 神经元与突触 | 第14-15页 |
1.2 神经突触可塑性 | 第15-19页 |
1.2.1 突触功能可塑性 | 第15-19页 |
1.2.1.1 海伯可塑性(Hebbian plasticity) | 第16-18页 |
1.2.1.2 非海伯可塑性(non-Hebbian plasticity) | 第18-19页 |
1.3 突触结构可塑性 | 第19-30页 |
1.3.1 突触结构可塑性与功能可塑性的关系 | 第19-23页 |
1.3.2 在体神经元突触结构动态变化 | 第23-28页 |
1.3.3 学习记忆过程中的神经元突触结构变化 | 第28-30页 |
1.4 突触结构可塑性的分子机理 | 第30-35页 |
1.4.1 兴奋性突触的基本结构 | 第30-31页 |
1.4.2 树突棘结构重塑(remodelling)的分子机理 | 第31-35页 |
1.5 线粒体及其在神经系统中的功能 | 第35-41页 |
1.5.1 线粒体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| 第35-36页 |
1.5.2 神经元中线粒体的功能 | 第36-41页 |
1.6 神经系统中活性氧(ROS)的产生和功能 | 第41-45页 |
1.6.1 神经细胞中活性氧的产生来源 | 第41-42页 |
1.6.2 活性氧在神经元中的功能 | 第42-45页 |
1.7 线粒体炫 | 第45-51页 |
1.7.1 线粒体炫的基本特性 | 第45-47页 |
1.7.2 线粒体炫在进化上是保守存在的 | 第47-48页 |
1.7.3 线粒体炫的功能 | 第48-51页 |
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| 第51-65页 |
2.1 原代大鼠海马神经元培养 | 第51-52页 |
2.1.1 清洗和准备培养玻片 | 第51页 |
2.1.2 用多聚赖氨酸覆盖玻片 | 第51页 |
2.1.3 解剖和种植海马神经元 | 第51-52页 |
2.2 细胞复苏及培养 | 第52页 |
2.3 海马神经元质粒载体转染 | 第52-53页 |
2.3.1 磷酸钙转染原代海马神经元 | 第53页 |
2.3.2 慢病毒(lentivirus)转染 | 第53页 |
2.4 慢病毒包装 | 第53-55页 |
2.4.1 HEK细胞培养 | 第53-54页 |
2.4.2 磷酸钙转染 | 第54页 |
2.4.3 病毒收集和纯化 | 第54-55页 |
2.5 腺病毒扩增 | 第55-56页 |
2.5.1 脂质体转染 | 第55页 |
2.5.2 腺病毒纯化 | 第55-56页 |
2.6 Western检测 | 第56-59页 |
2.6.1 蛋白样品的制备 | 第56页 |
2.6.2 电泳 | 第56-58页 |
2.6.3 电转 | 第58页 |
2.6.4 免疫显色 | 第58-59页 |
2.7 海马神经元荧光染料染色方法 | 第59-60页 |
2.8 海马神经元免疫荧光染色 | 第60页 |
2.9 电生理记录 | 第60-61页 |
2.10 共聚焦成像 | 第61页 |
2.11 谷氨酸解笼锁技术 | 第61页 |
2.12 动物实验标准 | 第61页 |
2.13 小鼠载体病毒注射 | 第61-62页 |
2.14 清醒小鼠在体双光子长期成像 | 第62-63页 |
2.15 荧光寿命成像 | 第63-65页 |
第三章 谷氨酸解笼锁技术建立 | 第65-69页 |
第四章 树突中线粒体炫在突触结构可塑性中的作用 | 第69-91页 |
4.1 海马神经元中线粒体炫 | 第69-71页 |
4.2 线粒体炫与突触结构可塑性紧密相关 | 第71-77页 |
4.3 突触可塑性诱发线粒体炫的分子机理研究 | 第77-82页 |
4.4 线粒体炫可以易化突触长时程增强 | 第82-86页 |
4.5 线粒体炫影响突触长时程增强的分子机理 | 第86-88页 |
4.6 总结 | 第88-91页 |
第五章 讨论与展望 | 第91-97页 |
5.1 线粒体炫的发生机制及其可能的细胞生物学本质 | 第91页 |
5.2 突触可塑性过程中的能量消耗与供给 | 第91-93页 |
5.3 线粒体炫影响突触可塑性的可能机理 | 第93-94页 |
5.4 后续研究方向 | 第94-9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7-105页 |
附录 | 第105-107页 |
致谢 | 第10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