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6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缩写名词表 | 第12-13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3-29页 |
1.1 研究问题的由来 | 第13-14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4-27页 |
1.2.1 QTL研究基本阶段 | 第14-20页 |
1.2.1.1 初定位 | 第14-15页 |
1.2.1.2 验证 | 第15-16页 |
1.2.1.3 精细定位 | 第16-18页 |
1.2.1.4 候选基因鉴定 | 第18-20页 |
1.2.2 水稻产量性状QTL克隆 | 第20-26页 |
1.2.2.1 每穗实粒数 | 第20-24页 |
1.2.2.2 千粒重 | 第24-26页 |
1.2.2.3 单株穗数 | 第26页 |
1.2.3 影响QTL检测功效的因素 | 第26-27页 |
1.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27-29页 |
第二章 qTGW1.1 的分解、验证与精细定位 | 第29-51页 |
2.1 前言 | 第29-30页 |
2.2 材料与方法 | 第30-34页 |
2.2.1 群体构建 | 第30-31页 |
2.2.2 田间试验及性状考察 | 第31-33页 |
2.2.3 DNA标记分析 | 第33-34页 |
2.2.4 数据分析 | 第34页 |
2.3 结果与分析 | 第34-48页 |
2.3.1 4 套NILs(BC2F11:12)在海南陵水和浙江杭州两地的性状表现 | 第34-37页 |
2.3.2 qTGW1.1a和qTGW1.1b的定位 | 第37-44页 |
2.3.3 qTGW1.1a和qTGW1.1b的验证 | 第44-45页 |
2.3.4 qTGW1.1a的进一步验证和定位 | 第45-47页 |
2.3.5 qTGW1.1a区间的候选基因分析 | 第47-48页 |
2.4 讨论 | 第48-51页 |
第三章 qTGW1.1a检测功效的分析 | 第51-62页 |
3.1 前言 | 第51-52页 |
3.2 材料与方法 | 第52-54页 |
3.2.1 水稻材料 | 第52页 |
3.2.2 田间试验及性状考察 | 第52-53页 |
3.2.3 DNA标记分析 | 第53页 |
3.2.4 数据分析 | 第53-54页 |
3.3 结果与分析 | 第54-59页 |
3.3.1 6 个NIL-F2群体的千粒重表现 | 第54-56页 |
3.3.2 qTGW1.1a的实际统计功效低于理论统计功效 | 第56-57页 |
3.3.3 不同基因型材料相邻种植有利于鉴定qTGW1.1a的作用 | 第57-58页 |
3.3.4 qTGW1.1a在同质遗传背景下也很难表现出双峰分布 | 第58-59页 |
3.4 讨论 | 第59-62页 |
第四章 全文结论 | 第62-64页 |
4.1 qTGW1.1 的分解、验证与精细定位 | 第62页 |
4.2 qTGW1.1a检测功效的分析 | 第62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78页 |
附录 作者简历及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78-79页 |
作者简介 | 第78页 |
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| 第78-79页 |
致谢 | 第79-81页 |